除了柳編,阜南縣政府還和蓄洪區的百姓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發展了板鴨、毛豆、蘆蒿等多種產業,并注冊了“王家壩”、“蒙洼”等商標,謀求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阜南縣農委還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廣一麥一稻的種植結構,期望通過秋季旱稻種植,提高單產水平和農民收入。
劉郢莊臺67歲的張洪才老人見證了自己和周圍幾代人的“洪水生活”,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縣鄉政府帶領大伙想了許多辦法,村民們自己也是發揮所能,出去打工或搞特色農業生產,生活越來越好。
“國家要管的地方太多了,我們雖然受災,但也不能總躺在政府的懷抱里等米下鍋。你看,鄉親們憑著自己努力蓋起了新房,用上了自來水和沼氣,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啊。”張洪才感嘆道。
“尊重自然,科學治水,才能真正安居樂業”
盡管不遠處淮河洪水滔滔,60歲的方國政卻坐在自家院里安心地和老伙伴們聊著天。自從四年前在王家壩保莊圩安下家后,方老漢和周圍一起從淮河行洪道及河灘地上遷出的農民就再也沒有為洪水而發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