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重建打造中國中小城鎮發展典范
“災后重建不是原地恢復,而是發展起跳。”地震發生前半個月上任的廣元市委書記羅強,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地震發生后,廣元市率先提出走低碳重建,在災后重建中積極推廣低碳建筑。“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的企業有36戶,震后不再恢復。新建項目,從能源、產業、消費低碳化,以及增加碳匯等方面走低碳重建的道路。”
從成都出發,沿都汶公路而上,隨處可見一座座重建民房,掩映在青山綠野之中。在都江堰五桂村、棋盤村、高原村,農民搬進了嶄新樓房,每幢建筑都體現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合理的功能布局、別樣的地方特色,成為四川災后重建的標志性樣板。
地震之后的艱難重建,如同在白紙上作畫,做好規劃首當其沖。“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規劃先行,地震后下發第一個重建的文件,就是關于農房重建的指導意見,”羅強表示,地震以后,許多城市總規劃進行了修編,做了控制性詳規,保證規劃的引領和指導。
正是由于在農村建設中首次大面積引入規劃指導,四川災區的農房重建從一開始就否定了簡單的原樣恢復,適度超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論是抗震設防標準等硬件設施,還是風貌、品位等軟件環境,都較之震前有了突飛猛進般的大幅提升。
災后重建以來,許多新城鎮的建設秉持了生態、節能、科技、環保的先進理念,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來四川視察都不約而同給出了“脫胎換骨”的評價,一些參與過抗震救災的部委官員再次來到震區甚至潸然淚下,他們驚嘆與感動的是,這些災區城鄉向現代化躍進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成為中國中小城鎮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