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公平正義的堅強保障。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引起了代表們的熱議。大家認為,隨著我國立法的科學完備、司法的公正透明、依法行政的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牢固樹立,法治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告訴人們,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當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同樣需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實施。
“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通篇都滲透著法治的精神。”貴州團省委書記馬寧宇代表認為,報告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在立法、司法、依法行政等方方面面都要體現法治理念。
馬寧宇說,報告中無論是總結過去工作的經驗,還是謀劃未來的發展,無論是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還是黨的自身建設,都有法治的“身影”,這說明,黨和國家既認識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也有著依法治國的自信,并對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佟麗華代表對依法治國問題非常關注。“報告在論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提出了‘三個更加注重’,其中一個就是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認為這具有重大時代意義。”佟麗華說,沒有法治的保障,很多目標都很難實現,甚至改革開放幾十年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可能面臨流失的危險。
“深化改革也要靠法治。”佟麗華說,依靠法治,是解決深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最佳方式,比如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平衡各方利益,維護人民群眾權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深化改革的過程,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
河南省靈寶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白潔代表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這是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步伐和依法治國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人民群眾對社會平安、公共服務、公平正義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檢察機關要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不斷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提升司法公信,開展法制教育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厲莉代表聽到十八大報告中“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的要求時,心情激動不已。她認為,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
厲莉說,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在司法和大眾之間搭建橋梁。“司法公信力提高了,就能讓判決得到有效的履行。人們希望司法有‘一錘定音’的效果,這也應該是‘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厲莉認為,作為法官,應該更積極地傾聽和回應公眾聲音,設身處地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用普通人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講述法理,架起司法和公眾之間的橋梁,從而促成當事人對法律和判決的認同,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公民守法意識。
十八大報告強調“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河北省邯鄲縣黃粱夢鎮黨委書記馬建勛代表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面,基層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法治觀念普及程度不夠,“當前我國社會生活各方面都發展迅速,人們的法治觀念也大大增強,但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依然存在,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的事件還時有發生,基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馬建勛說,提高基層依法治國的水平,一要加大普法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創新普法形式,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人民群眾學法懂法用法;二要建立健全基層干部約束機制,擴大基層民主,從源頭防止基層干部因法律意識淡薄而犯錯;三要堅持依法行政,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緩解矛盾、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能力。
把依法治國和維護群眾利益相結合
“我多年從事未成年人和農民工權益保護,深感法治的運行要和維護群眾利益相結合。”佟麗華說,經驗證明,引導幫助人民群眾依法維權,不僅能夠有效地保障他們的權利,也能及時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把依法治國和維護群眾利益相結合。
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肖若海代表說,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要在這一精神指導下,努力建立起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佟麗華說,司法行政機關要緊緊抓住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水平。要通過人民調解工作、公證見證工作、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有效防止矛盾糾紛積累激化、預防法律糾紛的發生。要綜合運用宣傳教育、調解裁決、公證鑒定、法律援助、強制管控、幫扶救助等手段,最大程度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促進公共法律體系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馬建勛表示,要健全基層法律服務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和管理制度,延伸法律服務的基層觸角。要盡快完善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訴求表達機制,發揮人大、政協、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以及大眾傳媒等的社會利益表達功能,依法有序完善來信、來訪、來電等訴求表達方式,暢通和拓寬社會訴求表達渠道,讓法律的陽光普照。(記者 白龍 趙婀娜 于洋 馬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