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年來,國家接連頒布多項政策法規,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層次食品檢測手段,食品安全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網友和普通市民的擔憂,也是在湘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們的擔憂。
代表、委員們認為,盡管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完善,食品衛生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正在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但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如何讓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如何抓源頭、嚴監管、建規章?代表、委員們圍繞食品安全保障的問題,紛紛建言獻策。
嚴控“第一車間”從源頭化解食品安全問題
代表、委員們認為,加強食品安全的關鍵是要從生產環節入手。“從源頭控制,既減少了事后銷毀的浪費,又可以降低監管成本。”
來自食品行業的陽國秀代表對食品安全問題深有體會。她說,食品如何做到真正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當務之急是必須扭轉“重產量輕質量”的思維定式。單純追求產量的生產方式,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比如說農產品方面,使用的化肥不是“綠色”肥料,農產品就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必須將食品安全的監管延伸到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環節,通過明確的安全標準,規范檢驗和執法力度,杜絕不安全的農產品進入加工和銷售環節。
“要把住食品生產‘第一車間’。”同樣來自食品生產企業的胡建文代表說,中國食品的問題多,主要是食品企業面臨千家萬戶的生產,質量很難保證。因此,食品安全的問題,首先要在原料上做文章,從源頭和加工環節找問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經營,同時要加大對農戶的宣傳培訓力度,鼓勵自然生長食品的生產。
談到采用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方式從源頭化解食品安全風險,許多代表、委員深表贊同。他們說,目前,在農產品領域,我們大部分的生產仍然是分散生產,沒有一個紐帶把生產和市場聯系起來。這種機制下,生產者不能對市場負責,也就無法調動生產者安全生產的積極性。代表、委員們建議,最有效的方法是推進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使農產品生產規模化。這些組織需要承擔市場和資金的風險,應該給他們以扶持,提高其帶動能力和凝聚力。
加強綜合協調防止“九龍治水、各管一頭”
談到食品安全的監管,代表、委員們紛紛表達了對當前“九龍治水、各管一頭”現象的擔憂。
龔建明、潘碧靈等委員說,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是按照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來實施的,涉及農業、衛生、工商、質監等多個部門。農業部門管初級產品,工商部門管流通,質檢部門管加工企業,衛生部門管餐飲,食品藥監局管協調……部門管理既有重復,也容易產生漏洞。“有些企業前店后廠,你說歸質檢還是工商管?不好界定。因此,要從機制上加以完善,加強協調。”
田儒斌代表也認為,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作,從原材料到消費者的餐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缺位。現在這種條塊分割的監管體系,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他建議有關部門重心下移,加強對農民、生產者和加工者的監管,建立起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整套監管體系。
保障食品安全,僅僅依靠監管是不夠的。田儒斌代表認為,還要加大對造假者的打擊力度,“要真正使那些制售有害有毒食品者付出沉重代價,甚至傾家蕩產,無力再生產。”食品安全,人命關天,食品企業應該有起碼的良心,這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有自律意識。與此同時,還要提高國民食品安全意識,盡快建立食品安全教育體系。
完善相關法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有效的監管離不開強大的法律支持。
代表、委員們認為,我國一直沒有一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法,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定義不完整,食品衛生不足以涵蓋食品安全性、營養性、多樣性等基本特征,導致立法內容不全或執法依據不足;部分食品監管法律、法規對食品生產經營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過低,違法者得不到有力懲罰。代表、委員們建議,應盡早出臺一部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安全法,明確法律責任,加大處罰力度。
龔建明委員說,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多,制定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食品安全標準也多,多重標準在實施監管過程中就難免出現“撞車”現象,進而造成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個人的經營成本增加,久而久之,也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食品安全監管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議國家將各部門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進行統一歸類修訂,形成統一、規范、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可以用法律條例等形式授權相關負責機構,組織專業隊伍從事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制定從源頭管理到生產加工等環節的食品標準,并對各類食品企業的自制標準進行考核備案,做到同種食品標準的規范性、科學性、統一性。
胡建文代表建議,盡快建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食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只有做到權責明確、違法必究,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談到完善制度,田儒斌代表還呼吁,制度的設計不能脫離實際。他說,一些地方管理部門過多地強調食品生產企業的準入制度,而忽視了當前我們的一些食品產業還處于“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還存在許多的“微小企業”,自身實力還很微弱,如果在設置準入門檻時不加強分類指導和引導,很可能會導致這些“小作坊”因為無法達標,而“自暴自棄”,淪為“黑作坊”,從而為食品安全埋下隱患。(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