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據英文《中國日報》3月4日報道,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何儒龍在《中國日報》評論版發表文章,對希拉里訪華時淡化人權問題,強調雙邊合作發表評論,全文如下:
希拉里當選美國國務卿后的首次來華訪問贏得了喝彩聲一片。既便如此,某些人權組織和國際媒體還是指責她對中國的人權問題過于“慈悲”。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她在此問題上態度再強硬些,會有損中國政府的利益嗎?
我們先來看看人權的形成過程。“人權”的概念雖然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國對國內和世界人權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貢獻。早期,在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中,人權的概念只針對于富裕白人男性,而并不包括女人和黑人。直到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頒布才使得每個人享有平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在此后的60年中,隨著發展中國家在人權領域中的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逐漸引入了發展,和諧,自主等理念,使得“人權”蘊含了更加飽滿的含義。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為人權的發展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人權是個敏感的話題嗎?如把它看作人類共享有的一種權利,它就應該不是。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改進人權現狀。中國的憲法也規定每位公民都應享有平等的人權。2月11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機制也審查并通過了中國的人權報告。
因此,人權不應該是敏感的話題,除非某些利益集團將它和貿易或非政治事件如奧運會聯系在一起。簡單的講,如果將人權政治化,那它就變得敏感了。
中國和西方能面對面的談人權問題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由于觀念和國情的不同,中國和西方在人權問題上往往有許多不同看法。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與西方不同,在過去30年中,通過不懈努力,中國的極其貧困人口已從2.5億減少到1500萬。
但是,西方國家總是對我們取得的成績視而不見,而對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的某些所謂的違反人權的事件咬住不放。所以有時,觀念的分歧就成為中西方人權對話的鴻溝。
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在聽到西方國家批評新加坡人權現狀“并不理想”時曾發表過一段著名的評論:“亞洲價值”強調的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凡事要服從上級的指意。西方國家卻對此視而不見。如果他們能多從中國視角看問題的話,雙方就會更容易溝通了。
現在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重要問題,希拉里在訪華時應不應該大談特談人權問題?即使中美雙方在此事上存在分歧,在這個全球經濟海嘯的困難時刻,也不應深究此事。現在雙方應該攜起手來,對抗金融危機,保證中國人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這也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拉里此次訪華更能看出她是個真正的外交家,務實的她并沒有讓人權問題成為中美雙方合作的絆腳石。(作者 何儒龍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編譯 王薇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