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久久综合-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香蕉久久久久-久久网站视频-久久网免费

各地新聞標簽: 北京 重慶 大連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 黑龍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遼寧 四川 山東 上海 陜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國在線 > 經濟發展
滾動新聞

5千元普洱叫價2萬

2007-05-30 10:57

茶廠茶商聯合炒價 5千元普洱叫價2萬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出廠價5000元/件的普洱茶幾經轉手,到了市場至少要價19000元/件。炒茶人是如何提升普洱茶“身價”的?時報記者化身“炒家”,在芳村茶葉市場“潛伏”一個多月,揭開茶廠茶商“坐莊”托價的內幕。捂貨抬價,炒作宣傳等是操盤手最慣用的手法。而在炒茶的過程中,取勝的永遠都是大莊家,跟風的“小股民”難以預測市場風險,往往只賠不賺。

莊家三招炒高茶價

捂貨:謊稱沒貨炒至天價后再放貨

記者在茶葉市場看到,某個牌子的2007年新茶,一到市場每件叫價就超過2萬元。難道它的出廠價就這樣高?茶藝樂園(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璋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秘密”:“據我了解,這個牌子的茶,茶廠與經銷商(茶商向茶廠交納一定的加盟費,即可成為經銷商,據稱加盟金額為1000萬元)協定的規矩是:一手經銷商穩掙4000元/件,二手經銷商掙10000元/件,這樣,如果一件出廠價為5000元/件的普洱茶,到了市場至少已經要價19000元/件。

東江茶香居酒樓負責人宋鑫林介紹,經銷商“炒”價的巧妙在于:他們通常的做法是先推20%份額的茶品,然后不斷通過吹捧叫價,進行炒作宣傳,待價位升至理想階段,再將其余80%的貨推出市面。“等這些價格‘泡沫’一一破滅后,最后接手的小市民將會被套牢,而這時經銷商、大戶們已經掙得盆滿缽滿,安坐看‘熱鬧’了”。至于如何造價?宋鑫林說:“先推出的20%份額茶品,實際上只是在廠家與經銷商內部運轉,他們通過不斷的‘出手’和不斷的‘回收’,價格就100元、200元、1000元、2000元地被‘叫’上去了”。

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平說:“現在的茶市如同股市一樣,由茶廠、經銷商聯合做莊,操控大盤,小買家只是跟著大戶跑”,她直言:“茶根本沒有賣到消費者手中,更不用說被喝掉了。而是一直在經銷商手里,他們甚至不用轉倉就大大咧咧地喊‘沒貨了’。通過不斷的吹風叫價,把茶炒至天價后,這些人才大量出貨換錢。”

記者在茶市場就有這樣的經歷。4月中旬,記者在芳村茶市場碰到一個來拿貨的福建炒茶人,便跟他搭話:“你拿的100件貨,2400/件,現在已經升到4500元/件了,發啦。”不想福建人一臉無奈:“是升了,又怎樣。他們現在才給了我12件貨,其余的都壓著沒給,能掙得了多少?”“有的人更慘,同樣是訂100件,現在才拿到5件。我能拿到這么多,已經算是給我面子了。”原來,一開始廣籌資金“做貨”的人(或稱:總代理)現在又打了個“后手”——貨到手,自己先賣個開門紅,喝“頭啖湯”。當市場快到“飽和”程度,總代理商才給“買單人”發貨,這時候“買單人”想出貨掙錢也不是一件易事了。

假拍:賣家付費買家舉牌抬價

“拍賣、評選‘茶王’,是普洱茶能夠迅速增值的一種有效方式。跑拍賣市場多年,記者親身看到普洱茶在不斷創造“價格神話”:2004年2月,由魯迅及其夫人許廣平共同珍藏的“百年清宮普洱茶磚”在廣州拍賣,3克普洱茶拍出1.2萬元;2005年10月,張國立捐贈給云南希望工程的一筒普洱茶拍得160萬元;2006年11月,在“2006 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上,進行慈善義拍的編號為888的“長征英雄紀念茶”拍出了120萬元高價;2007年4月10日,在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拍賣會上,有百位名人親筆簽名的紀念茶“百星捧茗”以28萬元高價拍出……

“所謂拍賣,有‘真拍’和‘假拍’兩種方式。‘假拍’不存在真的買賣。只要賣家和拍賣行談好交易條件即可,通常是賣家付給拍賣行一定手續費,‘買家’應和舉牌應價,而無需真的付錢——普洱茶市場剛剛在內地興起的時候,一些廠家用這種操作賺得了名聲”,東江茶香居酒樓負責人宋鑫林向記者講述了他了解的情況。

“真拍也有玄妙。手里有貨的是實力雄厚的大廠家,貨品供不應求,對經銷商有相當的控制力。廠家賣普洱茶,靠的是走量,一般來說利潤并不高,到了經銷商手中,價格成倍攀升,所以經銷商都求著大廠家。廠家要舉辦拍賣會,事先跟經銷商通風,讓大家都來捧場,分別以高價購得拍賣的好茶”,宋鑫林如是說,“這樣經銷商出讓了一部分利益,廠家賺得個面子,大家都得利!”

炒作:古道開光“圣茶”身價倍增

去年10月,由70余名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組成的“2006茶馬古道國際文化之旅”踏上征程。歷時40余天的茶馬古道國際文化之旅從景洪出發,途經中國的昆明、大理、香格里拉、鹽井、芒康、八宿、林芝、拉薩、日喀,到達尼泊爾,再回到中國的那曲、西寧、四川、昭通,然后回到昆明,行程12000多公里。

旅程中,在藍毗尼的“中華寺”,當地高僧還為隨行的普洱茶舉行了開光儀式。據悉,開光圣茶還在香港進行慈善拍賣,拍賣所得捐贈給慈善機構。

近年來,普洱茶價格飆升,還要“歸功”于這樣的公關炒作,正是這種炒作一步一步把普洱茶的價格推向高峰。廣東公正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練認為,適當炒作能讓廣大群眾對普洱茶有更多的認識。

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稱:“適當的宣傳炒作、操作是一種市場推廣行為,屬于正常的經濟規律,能促進茶產業發展”。馮廷佺向記者舉例:“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福建鐵觀音、烏龍也是供不應求,天價頻現。在1984年到1985年期間,鐵觀音就曾在日本拍出了25萬元/500克的高價。現在,好的鐵觀音也要賣到5000元~10000元/500克。所以,普洱茶出現的熱捧現象、價格飆升現象是正常的經濟規律。”

而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建璋贊同適當“炒作”的同時,也提出價格與品質相適應的要求:“適當的宣傳炒作可以讓大眾對普洱茶有更多認識,但同時應該注意的是茶的價值不能與茶的品質相背離。”

小股民入市兇多吉少

團體玩貨:茶商作中介內部互買賣

聰明的小市民“炒”茶也有自己的一套,就是結成小團體合作入貨,共擔風險。記者所結識的兩個“圈內人”良哥和強記就是這樣一種合作伙伴。他們還特意在廣州市郊租了一個通爽的倉庫來存放普洱茶。

良哥和強記這樣合作伙伴關系屬于“小團體”式,有些“小團式”人數多達10多人。再擴大一點,還有“大團體”。就是像會員制這樣的機構,小的有20~30人,大的有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這些人多數玩的是同一牌子的貨,可以相互交流分析市場走勢,也可以內部轉讓貨品。

但是,據記者一月來的暗訪,了解到更多的炒茶“大團體”是隱性的,眾人互不見面,實質操作權在茶商手中。出貨入貨由茶商作中介聯系、協調,這樣茶商除了可以先掙第一重利潤外,還可以再掙貨物“中轉費”。

明知茶商吃了“中轉費”,為何炒茶人仍樂于被吃?這是因為炒茶人都知道,貨物只有流通才能營利,他們看中的是“營銷鏈”。“營銷鏈”越大,貨品越容易流通,炒作、運轉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我們都只是為了掙點快錢,‘營銷鏈’大,出手快,省心”,炒茶人源哥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散戶跟風:買錯壞茶一年虧了兩萬

目前的普洱茶品牌有成千上萬個,加上品系型號、批次等更多得無法計算。“行外人”想入市不太容易,但就算入得了市想賺大錢就更不容易了,往往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華仔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2005年初,在朋友的介紹慫恿下入資茶市。由于華仔對茶葉一竅不通,所以聽從了朋友的推薦,入了一種叫“××青”的普洱茶。華仔說:“當時,我看到朋友及其一幫朋友都說這種茶好,而且說這種茶有強健的‘營銷鏈’,可隨時以市價進行回收”。于是華仔滿懷信心擲4萬余元入了10件貨(84片/件,約為40多元一片茶)。然而,事實上,華仔入的是一種壞茶,味苦氣霉,是典型的溫倉茶,實際價值為4~5元/片。

據華仔介紹,2006年底,茶市經過一輪低潮后全面復蘇。大市有好價錢,而華仔入的這批“××青”普洱茶的叫價也上升到80余元/片。于是華仔想出手這批茶,挪出資金來入其他品牌茶。但當華仔欲通過原經銷商出貨時,經銷商卻不兌現承諾,不回收茶葉。逼于無奈,華仔找其他茶行幫忙出貨,這時候他才知道這批茶是壞茶。最終華仔是連欺帶騙其他不懂行的人,終以20元/片的價錢轉手了這批茶——但華仔最終還是虧了2萬多元。

與華仔同時期入市的芬姐同樣因誤信熟人言,入了壞茶。更為可憐的是,芬姐入的壞茶壓倉3年,至今仍未出手。

據了解,芬姐入的是一種叫“××磚”的普洱茶,2005年初,她以4萬多元入了18件貨,入貨價為18元/片(144片/件)。當芬姐知道該批茶為壞茶(只值3元/片),想轉手的時候,卻始終沒有“水魚”接手。結果這批茶一直壓倉至今。講起這段經歷,芬姐還不忘告誡我這個“后輩”:“千萬別相信所謂‘熟人’言,一定要自己懂行、覺得好才進貨。”

普洱詞典 投資存茶要點

一是原料中不能拼入烘青、炒青茶和其他工藝加工的綠茶和紅茶。干燥過程中出現高溫,改變了茶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的特性,結束了茶葉在某種意義上的生命,越存放越苦。

二是關注原料中的農殘含量。要考慮到幾十年后茶葉市場準入標準可能提高,普洱老茶雖然市值高,但一旦農殘含量過高,存了也白存。(來源:信息時報)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中國在線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663、8488356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站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站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