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武:科技力量撬動現代農業
對于53歲的白強國來說,時間似乎凝固在寧夏平原上:農民們為了勉強度日,在本就貧瘠的土地上施用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年復一年,這種耕種方式又反過來使得土地更加貧瘠。
直到十年前,這里生活的人們還一代代地重復著這樣低效率的勞作,直到科學的枸杞種植技術和嚴格的用藥制度傳到了這里,使村民的生活出現了新的改變。
“現在我白天在田里種地,晚上回家上網銷售我地里的枸杞,” 白強國說,“原來我從沒想過,我還能和高科技的東西沾邊。但是現在我卻每天都在應用互聯網,這真是太奇妙了!”
然而,不僅是白強國,甚至包括寧夏所有象他一樣享受到科學種植技術的好處的農民,都僅僅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全盤計劃中的一小部分。
“既然我們能把現代農業帶到寧夏,那么全國還有什么地方是我們做不到的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來武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的時候說。
在張來武眼中,現代農業可不僅僅是在作物培育中應用新技術,或是以機械代替人工勞動那么簡單。相反,現代農業“不是傳統的第一產業概念,而是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的一、二、三產業的有機結合體,”張來武說。
“不僅做一產,還要做二產、還要做三產,用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原來有微笑曲線的兩端,高附加值的兩端在背后,這邊抓產品研發,這邊抓市場品牌,現代物流配送,找金融,市場信息手段,都是微笑曲線的兩端,干了就賺錢,” 他說。
張來武強調,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型,農業的核心要素將由土地、水等自然資源,轉變為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是以科技等現代生產要素的綜合投入為基礎,以現代物質條件、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進行管理的“產業化大農業”。
農業的產業化,在世界范圍內,是隨著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而誕生的。在產業化農業中,無論是農作物還是牲畜、家禽、漁業,都以工業化的方式生產和銷售。同時,產業化農業還擁有一系列的輔助手段,比如形成規模效應的經濟工具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歷史原因,農村發展滯后于城市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擴大,”張來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