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9日報道:
核心提示:六十五年來,美國出生和長大的吳雪莉(Shirley Wood)在中國一直過著普通家庭主婦的生活。
六十五年前,吳雪莉(Shirley Wood)跟隨她的中國丈夫踏上了這片國土,當起了一名中國式家庭主婦,也就此開始了一場人生的大冒險。
平靜的家庭生活原本不太可能成為什么激動人心的人生舞臺,然而,她身上相對“異域”的文化背景卻奇跡般使之變成了可能。
這位滿頭白發、如今已八十六歲的美國婦女,在古城開封一條舊胡同里的兩層小樓家中,過著與當地人完全無異的生活,這在當年,即使是現在,都是少見的。
“總的來說,我在中國的家庭主婦生活讓我更好地了解了這個國家,”吳雪莉如是說。同時,她也在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中學了一口流利甚至帶著濃郁開封口音的中國話。
“我的家在開封。這里的生活很方便、很舒適,”她說。
據吳雪莉講,盡管開封已經很現代化了,這個城市仍保留了其傳統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這里的鄰里關系。
“在這里,如果你在一條街上住上一段時間,你就已經是他們的‘老大姐’、‘老鄰居’了,”吳雪莉笑著說?!斑@也是我喜歡中國的原因。你在這兒從不感到孤單,因為人們總是很友善?!?/p>
退休后,她有時間常常跟鄰居們聊聊天。
然而,幾十年下來,除了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與鄰居們成了好朋友,吳雪莉所做的還遠不止這些。從五十年代開始,她就向國外的報紙和出版社投稿,向西方介紹中國。她于195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中國的一條街》(A Street in China),這本書被其出版商英國倫敦出版社描述為“由一位在中國過著家庭主婦和母親的生活的美國人所描述的一副共產主義中國的日常生活畫面”。
此外,吳雪莉在翻譯方面的成就也使她在1988年被中共中央編譯局邀請參與翻譯七屆人大七次會議總理和副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
“翻譯報告可比文學翻譯枯燥得多,”吳雪莉說?!坝泻芏嗟恼涡g語。那些詞句在中文里聽起來很好,但是翻譯成英語就覺得拗口了?!?/p>
要找到合適的表達來翻譯一些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詞就更不容易了。她為此絞盡腦汁,也頗有收獲,最后她對某些詞的表達還成了“國際標準”。
然而,吳雪莉最大的熱情仍是在教育上。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也讓她見證了中國教育的多次轉型。
多年下來,吳雪莉說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學生與老師間的親近關系。
她說:“在這兒,老師就是學生們出門在外時的父母,同時學生們也非常關心老師。”
吳雪莉記得,她剛開始當老師那些年,學習條件很艱苦,她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農村,都沒有學過外語。當時作為英語口語教師,吳雪莉曾嘗試各種辦法讓她的課堂變得有吸引力,譬如玩游戲,講故事,或者是當時來說少有的課外活動。
“大躍進”時期,吳雪莉每學期都會有一段時間帶著學生到農村地區挖水溝,割小麥、種小麥,這段經歷讓她印象深刻。
“每到休息和吃飯的時候,就是我們說點英語的最好機會,然后我就會開始跟他們講故事,”吳雪莉說。
據她回憶,當她帶著三個孩子剛來到丈夫所在的開封時,生活并不輕松。其時丈夫在開封郊外的一所大學教書,他們須在泥土路上走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城門口,而來開封之前,吳雪莉一家曾在西安附近和上海住了幾年。
吳雪莉說:“對一個家庭主婦而言,最大的不同總是跟廚房有關。”
他們在郊區的房子沒有自來水,因此,需一桶一桶往大水缸里裝水備用,此外,她得自己和著泥做給煤爐用的蜂窩煤。吳雪莉也不得不承擔起家里大部分的針線活,因為那時市場上成衣很少,尤其是孩子們的衣服。
“那時候,中國人對于生活標準的理念更簡單,即使再不方便,人們也總能夠將就著過好自己的生活,”吳雪莉回憶說。
像平日一樣,這位老太太安祥地坐在小小的客廳里,任小曾孫繞膝轉,享受著天倫之樂。周圍靠墻的書柜上散立著的,是她的全家福和她年輕時以來的一些照片,它們似乎穿越時空而來,生動地訴說起這位老人過去的故事。
七十年代,吳雪莉說服自己的母親也來到中國與她一起生活?,F在,她的六個孩子中有五個已移居到了美國,吳雪莉也會隔三兩年就去看望一下孩子和親戚們,并住上兩個月。
吳雪莉出生在美國阿肯薩斯州,二十歲時與當時留學美國的年輕獸科醫生相戀并結婚,一年后隨丈夫來到中國。
吳雪莉早在十三歲時就讀過一本關于中國的兒童讀物,講的是20世紀二十年代重慶的一個小男孩的歷險故事。而她驚訝地發現,親眼所見的中國與她之前聽過和在書中讀過的大不相同。
“我還想著中國人大概都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呢,結果卻全是土藍和黑色,”吳雪莉說著笑起來。
1949年,過了幾年戰爭歲月和輾轉顛簸后,住在上海的吳雪莉成了少數親歷新中國建立的外國人之一,這回憶仍令她激動。
“那時候裁縫店里都忙著做五星紅旗,有些人甚至弄不明白五顆星的確切位置,但大家只要有縫紉機的都忙著做國旗,常常到深夜,”吳雪莉饒有意味地回憶道?!爱敃r我很擔心得不到一面國旗,因為太多人想要了。”
就在開國大典的前夕,她終于得到了屬于自己的那面五星紅旗,那是她花了五角錢從負責定做國旗的街道婦女辦要到的。從此,吳雪莉對其視若家珍,每到國慶,總不忘拿出來掛上。
“它也應該有出來曬曬太陽的時候,”吳雪莉笑著說?!八惨呀浻辛鄽q啦!”
1975年,周總理親自簽發的一個指示文件終于讓吳雪莉成了這個自己所見證過它誕生的國家的一個子民。
“能成為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非常開心!在中國生活了那么久后,我再不感到自己是個外人了,”吳雪莉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11/29/content_1417827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劉祥瑞 楊曉楠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