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6日評論版文章: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專欄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更好的父母如何?” 的文章(11月19日《紐約時報》),稱父母的參與是學生成功的關鍵。
厭倦了美國教育的現(xiàn)狀,且迫切需要一個可替代的模式,一些讀者在看評論版弗里德曼的文章時充滿了“亞洲”字眼。一位讀者寫道:“老師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們這么多的尖子生都是亞洲人。我問道,最近一次亞洲家長抱怨太多家庭作業(yè)是什么時候。”
然而,這種說法僅僅證明了人類觀點的相對論。在美國的亞洲父母很少抱怨學生的家庭作業(yè),因為那些作業(yè)與我們小時候在我們國家所要做的相比簡直是小菜一碟。但是在亞洲國家,卻和其他國家一樣,家長們的抱怨比比皆是。在中國,我常常聽到家長們抱怨他們的孩子由于有太多的作業(yè)要做,要到晚上11點才能上床睡覺。
中國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充其量是個神話,且這個神話正在被媒體炒作的失控。在有關“虎媽”(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虎媽戰(zhàn)歌》一書的作者)的討論后,中國媒體最近又炒起了用雞毛撣子將三個孩子打進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北大的“狼爸”——香港商人蕭百佑。
先“虎媽”后“狼爸”,我想我們很快將覆蓋整個動物界吧。這些斯巴達式父母教育的報道引起了西方父母的恐懼,也引起了中國父母的自滿,他們的心態(tài)都是不健康或不正當?shù)摹?/p>
一般說來,中國父母在參與孩子教育上要落后美國父母很多。在中國農村,很多家長離家當農民工以謀生。因此,他們的孩子與祖父母們一起生活,而這些老人往往受過的教育很少或根本沒受過教育。學前教育要么壓根沒有,要么就是太貴上不起。很多這樣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在沒有受過適當?shù)母改附逃驅W校教育的環(huán)境下長大。
盡管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塊生活,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真正參與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在城鎮(zhèn)或城市的中國家庭是雙收入家庭,一些迫不得已,一些則是選擇這樣。一些美國媽媽在孩子出生后就辭職以照顧她們的孩子。而中國媽媽則常常撂下她們的孩子以照顧她們的工作。由于父母都忙工作或事業(yè),很多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祖父母帶大,或推給私人教師甚至是保姆。
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唯物主義占主導的世界觀驅動家長們將時間和精力用來賺錢以“保證”孩子的未來。大多數(shù)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錢很大方,給他們買好東西,將他們送到私立學校。錢可以緩解他們在孩子成長中沒有太多參與的罪惡,但是孩子們真正想要從父母那得到的卻沒有得到:例如父母的時間。
弗里德曼引用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一則報告,該報告稱學生在PISA測試的成績與親子閱讀時間相關。你最近一次看到中國父母像美國父母那樣從圖書館或書店帶回一包包娛樂讀物是什么時候呢?中國父母實際上多久才和孩子一塊讀一本書呢?
很多父母甚至禁止他們的孩子閱讀小說、童話故事或詩歌等“無用”書,生怕閱讀這些書會分散學生備考的注意力。
將注意力錯誤地放在考試上,也讓父母們不用太多地參與孩子的教育。除了不和孩子一起閱讀,父母們也不和孩子一起參與學校項目,因為大多數(shù)家庭作業(yè)都是與考試相關的問題,孩子們應當獨立完成。
這樣,父母的角色就淪為鬧鐘一般——催促孩子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做這或做那。難怪保姆的確可以替代父母。幸運的是,即使一個鬧鐘也有其優(yōu)點。中國的父母在確保孩子花充足時間學習上做的相當好。這樣在教育任務上所花時間的增多部分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在國際基準測試上表現(xiàn)出色。
如此說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可以更深入、更豐富。中國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像鬧鐘一樣為他們計時。父母們在與孩子相處時應該把他們當作不斷成長的人,而不僅是考試機器。父母應該滿足孩子運動的、藝術的、心智的、社會的、心理的及精神的需要。
記住,孩子是成長階段的人。所以,為何不忘了虎媽、狼爸,專心為人父母呢?(作者是美國高校的課程設計者、文學翻譯家和跨文化問題的專欄作家 方柏林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