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4日報道:圖爾卡納沙漠位于肯尼亞北部,距離首都內羅畢有700多千米。該沙漠區有一個村莊叫Lorenge Lup,那里長期干旱,村民艾帕.易洛圖甚至都記不起上次下雨是什么時候了。32歲的易洛圖全家每天只吃一頓飯,莊稼收成對他們來說都成了歷史。
圖爾卡納沙漠在這個東非國家占地7萬多平方公米,全區幾乎沒有公路,因此很難得到食物救濟。
今年以來,包括圖爾卡納地區在內的許多肯尼亞地區、埃塞俄比亞全境、吉布提和索馬里中南部大部分地區由于60年一遇的干旱遭受了嚴重饑荒,1450萬人的生命受到了威脅。
今年的七月份和八月份,旱災導致的饑荒蔓延至圖爾卡納沙漠地區。中國政府宣布將為非洲之角援助高達4億4千多萬元(合約6865萬美元)的物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對外食物援助最大的一筆。
在中國政府援助抵達圖爾卡納地區之前,中肯經貿協會和其他中國在肯尼亞的組織在9月22日給當地9000多村民發去了救濟,包括60噸玉米和5噸大豆。
易洛圖回憶道,這些救命糧運到Lorenge Lup 村的那天, 他們全家11口人都一大早就離開了家里,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到救濟站領回了每個人的糧食。
易洛圖說:“我們從來都不期望有一天中國人會給我們食物,直到我們親眼看見。”他家總共領到了110公斤糧食,可以供全家人吃夠兩個多月。
事實上,距離易洛圖家鄉的80多千米處,是凱里奧河與特克韋爾河流經交匯之處,那里有良好的種植和生活條件。當地政府正努力說服村民搬往那邊。
盡管易洛圖的妹妹去年死于饑荒,但是他說他的家人“絕不可能離開這塊土地”。他的家人已經在這里繁衍了很多代。
而對于41歲的Lorenge Lup 村民瑪格麗特?安多噶?內本尤來說,對這篇土地的情感依賴只是她不愿意搬遷的原因之一。
她說:“對我們來說,要適應另外一種生活簡直太困難了。再說,干旱到處都存在,我們又能搬到哪里去呢?”
地區長官納吉塔哈.漢弗里透露道,羅德瓦爾當地政府組建管理了一個項目,項目通過每月給偏遠山區分發食物以保證民眾的身體健康安全。
他說:“我們與幾個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把能夠維持一個月生命的食物發給災民。通常,徒步將糧食發放給災民就需要3個星期,等我們休息一個禮拜后,我們再走三個星期發送糧食。”
但是,根據Lorenge Lup村民內本尤的說法,發放糧食的政府官員最多兩個月露一次面。這位十個孩子的母親說道“我們曾經等了4個月時間都不見官員來救濟,那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去找果子吃。”
對這位母親來說,食物救濟并不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她最關心的還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她說,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將會給孩子和她的整個家庭帶來長遠的利益。
易洛圖則表示,如果在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屬于他家自己的農場,那么他們還是愿意遷徙的。
當被問到如果政府停止食物救濟項目,他們將會怎么辦時,內本尤和易洛圖都回答道“唯一能做的就是等死。”
中國的救命糧
最早兩批中國援助肯尼亞的救援物資——裝了100個集裝箱的2500噸大米——于9月28日抵達肯尼亞。第三批和第四批援助已經起航,預計本月月末抵達肯尼亞蒙巴薩島港口。
中國政府和其它國際組織密切合作,共同減緩饑荒帶來的嚴重后果,今年八月份它還公布了總價值的1600萬美元的物資資助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這項資助于本月初抵達災荒肆虐的索馬里。中國的援助可以維持包括10萬個15歲以下的營養不良兒童在內的170萬人一個月的口糧。
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商業顧問韓春林(音)本周三在孟加迪沙一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倉庫交接儀式上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都深切關懷非洲之角的60年不遇的干旱與饑荒問題,這些捐助表達了我們中非雙邊友好往來,也表明我們將會堅定支持索馬里人民戰勝饑荒。”
肯尼亞副總統斯蒂芬妮?卡隆佐?穆西約卡表示,中國救濟糧食的數量是肯尼亞政府收到的最大的一筆援助,肯尼亞政府將會盡快把救災物資發放到災民手中。
肯尼亞外交部長莫斯. 韋坦古拉告訴《中國日報》,肯尼亞的糧食危機現在得到了控制,“肯尼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巨大支援,除了中國外,我們還得到了來自美國的援助,而在這次危機中歐盟則為我們提供了最多的援助。”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布內特?雷爾森說:“中國擁有一個其它任何國家都沒有獲得過、也不敢奢望的前所未有的機遇——以世界上出口量最大國來抵御饑荒。”
他說,僅僅20年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對中國的援助項目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項,但如今中國卻是糧食計劃署主要的一個合作伙伴,并且作用和影響不斷上升。“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解決本國這么多人口的饑荒問題。30年前,1/3的中國人吃不飽。今天,不到1/10的中國人會因餓肚子而營養不良。”
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顧小杰則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它國內有民眾也患有饑荒,但是考慮到中非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我們有責任幫助非洲人民渡過難關。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應該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用我們戰勝貧窮和饑荒的經驗去幫助非洲人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未來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隨著雨季的到來,非洲很多地區災情有所好轉,但是仍有部分地區將會持續干旱饑荒。
“索馬里、吉布提以及肯尼亞北部部分地區的難民危機嚴重,這使得因干旱引起的災荒變得更為復雜嚴峻,形勢不容樂觀”,聯合國糧農組織中東非地區分機構急救辦公室的希拉里.克拉克說道。
索馬里是該地區受災最嚴重的國家,400多萬民眾由于干旱、內亂和高昂的食品價格而受到影響。
盡管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每天奮力為10萬多難民提供就餐,并且單在9月份就為近130萬難民提供食物援助,但是,索馬里饑餓的災民數量仍在增加,預計有75萬人將掙扎在死亡邊緣。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斷上漲的國際糧食價格將會加劇該地區的糧食安全。
克拉克說:“對于居住在旱情嚴重地區的牧民來說,即使牧場變好牲畜變得更健壯,他們的收入也會比去年更少,因為今年只能為每頭牲畜買更少的飼料和谷物。”
聯合國一些機構星期一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食品價格將會繼續飆升,可能會持續十年左右。因此,小國和食品進口國,尤其是非洲的幾個國家,最容易遭受貧困和食品不安全的襲擊。
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解決這場危機應該著眼于將短期救助與長期發展需求結合起來。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布內特?雷爾森表示,糧食計劃署正繼續努力尋找與中國政府合作,期望中國成為其發展伙伴,“讓中國政府、非洲各國政府和非洲之角的非洲人民都致力于加深計劃署在非洲的急救作用,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推進非洲的災后重建工作——特別是運用中國在開發其邊遠地區的成功經驗。”
致力于研究非洲政治的英國牛津大學大衛?安德森教授認為:“要改善非洲地區的饑荒,最大的困難就是把專家建議轉化為實際提升食品生產。
“而中國需要做的就是用找到途徑大規模推廣其成功的發展經驗和策略。”(中國日報記者 李連星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