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9日封面文章: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鐵10號線因信號設備發生故障,交通大學站至南京東路站上下行期間采用人工調度的方式。14時51分,在豫園往老西門方向的區間隧道內發生了5號車追尾16號車的事故,導致284名乘客不同程度受傷。
網友在微博上稱追尾撞擊發生后人們多米諾般倒地,地鐵里哭聲一片。截至目前,就診檢查人員中已有189人出院,住院和留觀95人。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瞿介明介紹,現在在院人員傷情穩定,無危重傷員。發生追尾事故的上海地鐵10號線已經在27日晚間逐步恢復運營。
這是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鐵事故。上海地鐵通過官方微博就10號線追尾一事致歉,稱“今天是上海地鐵運營有史以來最黯淡的一天”。
在事故中受傷的乘客當然是不幸的,但跟北京地鐵四號線電梯事故中死亡的13歲男孩相比他們又是幸運的。
7月5日早上,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A口上行電扶梯發生設備故障,正在搭乘電梯的部分乘客由于上行的電梯突然之間進行了倒轉,原本是上行的電梯突然下滑,很多人防不勝防,人群紛紛跌落,導致踩踏事件的發生,造成1人死亡,28受傷。
而這只是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地鐵相關事故之一。頻頻發生的地鐵運行和施工事故給全國正在興起的地鐵建設熱潮罩上了一層陰影,也引發了民眾對地鐵安全的擔憂。
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也認為我國現在的地鐵大躍進有不妥之處,存在很多問題亟需糾正和解決,需要更多睿智的思考。
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參加各地舉辦的地鐵實踐研討會中發現,現在各個城市地鐵規劃設計圖的抄圖現象非常嚴重。從設計院出來的圖紙在地鐵設計、結構、施工方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
“地鐵規劃設計需要因地制宜,千篇一律肯定會造成很大的浪費,而且對環境產生巨大破壞。比如我這次去武漢,就聽到當地老百姓好多的抱怨之聲。為了追求施工進度,很多需要地下挖的路段都改成明挖施工,導致原本就擁堵的交通更加擁堵不堪,”王夢恕說。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張雁也認為,地下開發具有不可逆性和難以更改的特點,所以需要比地面工程更有預見性。
“地下空間的開發要有統一的規劃,需要與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相配套,”他說。
另外,地鐵建設如此之快,一些項目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違規建設問題。
“現在各個城市都在比誰有地鐵,誰的線路更長。有些城市甚至把地鐵修到了人員稀少的郊區、菜地。這樣的地鐵對于城市中心區和易發生擁堵的地區毫無幫助。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地鐵加密,連成網,這樣才能有效的緩解交通壓力,”73歲的王夢恕說道。
另外,出于政績考慮大多數城市都希望工程越快竣工越好,于是出現了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價、層層轉包等問題。而承包商出于利潤考慮也多是轉包或降低工程質量、偷工減料,使很多的安全配套設施和管理措施出現缺位。
在這點上王夢恕建議,應盡快實施和推廣設計施工總承包制度,比如找一家大企業代理整個一條地鐵線的全部規劃、設計和施工。這樣也會有效地平衡設計方和施工方的利益,最大程度地避免資源浪費。同時學習南京地鐵的經驗,引入社會融資,這樣有利于監督工程質量,減少國家投入和貪污腐敗的發生。
除此之外,現在有20多個城市在興建地鐵,但是我國的相關人才儲備嚴重不足,而且管理水平也跟不上。
“過去是幾個優秀的設計師組成一個團隊領導一條地鐵建設,而現在變成一個設計師主導一條甚至幾條,”張雁秘書長說。
“我們現在不但缺專業的設計人員,還缺少熟練操作技能的技術工人。管理和人才技術不到位是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才培養亟待增加,”他說。
“對于地鐵等大型工程建設,最忌諱的就是一窩蜂上,一些城市確實是需要建地鐵來緩解交通壓力,但各地更應強調因地制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指出。
有些地方的地質情況比較復雜,像上海那樣,建地鐵的成本和困難程度肯定比北京要高。而一些中等城市,其實更是沒有必要建地鐵,地上交通資源一般都夠用,否則容易造成浪費。
“但現在很多地方都習慣于一窩蜂的去搞建設,包括地鐵,但建好之后,運營效果不理想了,那又是一種浪費。”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建地鐵,相比之下,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建設成本只是地鐵的五分之一,而且效果也不錯,”王夢恕說。
地鐵建設的目的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為民造福,所以必須實事求是、科學地進行風險性評估,應慎重對待“地鐵熱”,注重可持續發展,他這樣說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9/29/content_1381444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何娜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