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7日報道:
題記:摩梭人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正在經受考驗,《中國日報》記者周娃帶您走進永寧鄉僅存的純摩梭人村落。
云南省麗江市永寧鄉19歲的摩梭女孩給汝永清這樣告訴記者,“我不想找同村的男子作為伴侶,因為按照傳統,我們是要‘走婚’的,而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有這樣想法的納西族摩梭年輕人不止她一個,這些年輕人對中國僅存的母系社會傳統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
摩梭男女并不結婚,平時也不在一起居住。他們之間締結的關系被稱為“走婚”關系,顧名思義就是男方只在女方家里留宿,次日清晨則返回自己母親家里進行勞作。這就意味著,摩梭男人必須在母親家里照顧自己姐妹的子女。
永清說,如果她有了孩子,她不喜歡這種舅舅撫育孩子的方式,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能經常見到他們的父親。對此她還抱怨說,她的兄弟們經常在大城市打工掙錢,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照顧家里的孩子。
盡管永清是家里年齡最小的女性,并且被認為是未來接替她54歲母親掌管整個大家庭的人選,但是,她坦誠地表示,她更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家庭。
只有12歲的五斤支瑪也表示,自己不想成為家里的“女長老”。她說,“我的媽媽和外婆每天都太累了,因為她們要做所有的農活、家務活,還要紡織。我想去大城市讀大學,將來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
對此,云南社科院專家孫大江認為,年輕一代摩梭人對傳統提出異議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貧苦艱難的生活讓摩梭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想要脫離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主流教育和學習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到家鄉之外更舒適多彩的生活方式,這對他們來說當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麗江市瀘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會會長曹建平看到的則更多是對摩梭文化延續的挑戰:“人是摩梭母系家族的基礎,如果人都離開了,那么家族也將滅亡。”
盡管如此,如今也有很多當地人在試圖保護自己的文化。
比如阿七獨支瑪,自1993年以來她就一直紡織和銷售摩梭手工圍巾,在她的帶領下,許多摩梭婦女通過編織圍巾掙得了額外的收入補貼家用。她還希望通過建立摩梭手工藝紡織工廠為摩梭婦女帶來更多的收入,并以此吸引更多的摩梭女性回歸大家庭。
“如果人能夠回來,那么我們傳統文化的延續也就有了希望,”曹建平如是說。
為了幫助阿七獨支瑪以及更多和她一樣的摩梭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相關政府機構與伽藍集團,日前在云南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摩梭人居住區聯合啟動了一項創新計劃活動,旨在帶動少數民族社區的積極參與,利用當地獨特的文化與自然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幫助當地社區建立一個持久的、建立在自身獨特文化基礎上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模式,以減少貧困,并使摩梭女性慢慢樹立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使她們自發保護自己的文化,這樣的效果會比單純政策有效得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副國別主任森本秋繪(Silvia Morimoto)女士說。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組織和個人也積極投身到保護摩梭文化的工作中來。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北京女高中生劉適也。在2010年訪問了摩梭社區之后,她開了一家網店,專門幫助銷售摩梭傳統手紡圍巾,以幫助那些摩梭女性。
雖然很多方面都在努力保護摩梭文化,但一些對摩梭文化傳承的擔憂依舊存在。
“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未來可能消失的結果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了,”曹建平說道,“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推遲這一時刻的到來。”
盡管如此,森本秋繪女士對摩梭文化的未來還是相當樂觀的。
“少數民族的文化是非常豐富且與眾不同的。如果他們的文化得到適當的維護和管理,也許能成為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迫切需要做的是讓人們認識到它們的真正價值,”她補充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9/27/content_1379702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周娃 編譯 劉亞文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