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6日評論版頭條文章:8月26日,全球央行年會在美國懷俄明州杰克遜城召開。伯南克又一次在年會上就美國經濟前景發表講話。與去年不同,講話中雖未明確暗示新量化寬松即將到來,但仍然使得美國股市由跌轉漲。其中含義,值得深思。
第一重意思:平復市場恐慌。全球央行年會又一次在市場神經脆弱的情況下開幕。近一個月之前,一系列壞消息持續打擊美國和世界經濟:首先是提高舉債上限困局幾乎將美國拖入違約深淵;其次是標普突然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給市場以信用經濟危機來臨之感;隨后,美、歐銀行業頻陷緊急狀況。市場幾乎每天都猶如在玩過山車。美聯儲還能否掌控危局,其實是市場最期待的信息。這顯然比量化寬松之類技術性的操作更加重要。因此,伯南克在講話伊始就給出了這樣的判斷:美國經濟復蘇雖緩慢且不穩定,但比起危機時期要好得多。經濟的自由落體運動消失了,銀行健康狀況明顯好轉,信貸狀況有所改善。如銀行危機再次爆發這樣“兩發炮彈落入一個彈坑”的可能性已經降低。同時,美國制造業開始增長、貿易赤字逐步縮小,居民儲蓄增加、商品價格開始高位回落,這都表明美國經濟復蘇機能在起作用。伯南克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表述無非是向市場表明,之前的動蕩是暫時的,美國經濟復蘇的方向沒有改變。資本市場恐慌情緒也因此有所平復。
第二重意思:美聯儲或無力單獨支撐危局。定心丸只能避免市場劇烈波動,并不能助推經濟復蘇。伯南克作為研究“大蕭條”起家的經濟學家必然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他在講話中不斷的暗示:美聯儲不是萬能的。
暗示1,剩余政策選項存隱患。伯南克稱,美聯儲有的是備用政策組合,但如何使用,需要深入討論。這表明,現有備用政策的效應恐怕不是杯水車薪,就是存在巨大副作用。不到迫不得已,不能和盤托出。正如伯南克自己所說,運用政策工具不應給美國經濟遺留重大創傷。
暗示2,經濟復蘇不利的責任不能都算在美聯儲一家身上。在這次講話中,伯南克20余次提到“財政”,并委婉的向美國會現行的削減赤字模式提出批評,認為這樣的行為已經影響到美國經濟。這實質是替美聯儲表態:在促進復蘇問題上,財政政策也必須發揮足夠作用。也即,未來若復蘇前景繼續不佳,財政政策缺位必須承擔應有責任,美聯儲不愿單獨背黑鍋。
暗示3,復蘇格局不同以往,美聯儲不可能像此前那樣應付自如。伯南克在回顧二戰后歷次復蘇經驗時談到,本次復蘇將難依靠房地產部門支撐。信貸和融資反而受到房地產市場低迷的拖累。這意味著,美聯儲即使像以往那樣不斷降低融資成本,也很難激活房地產業這樣傳統的復蘇熱點。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美聯儲很難像以前那樣“如法炮制”。復蘇緩慢是本次危機的“非典型性”引起的,并非美聯儲發揮失常。
QE3:有還是沒有?關于新量化寬松,伯南克在講話中并無只言片語。市場人士紛紛猜測,9月下旬美公開市場委員會會期延長可能是QE3還會到來的信號之一。因此,伯南克的講話里沒有消息,或許對市場來說也算是個好消息。這無形中是伯南克給市場畫了更大的一張餅來充饑。然而,從伯南克的只言片語及美聯儲其他要員的表態來看,QE3或許不會在9月就如期到來。
首先,通貨膨脹是道坎。伯南克稱,美聯儲期望在未來幾個季度內,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以下。但是,從已經實行的兩輪量化寬松可見,通貨膨脹在全球范圍內高企是必然的政策效果之一。美7月份 CPI同比增長3.6%,核心CPI也漲1.8%。此時重開量化寬松之門,顯然是與美聯儲的政策指向不相符合的。因此,在伯南克認為當前復蘇形勢仍不算太糟的情形下,控通脹是美聯儲的優先選項。9月下旬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延長會期,或許是為了進一步評估通脹前景,探討較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美聯儲能拿出什么樣的刺激性貨幣政策試水。而是否推新量化寬松或許需要依據試水結果決定。
其次,再出臺大劑量貨幣政策將會審慎。一方面,量化寬松拉動經濟復蘇的政策效果已經衰減。QE2已顯示出強弩之末的跡象。再推QE3是否會打水漂,料想已經成為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討論的話題之一。另一方面,QE3的政治風險變得越來越大。當前恰逢美總統大選前夕,政治競爭日趨白熱化。若QE3副作用突出,抬升汽油等關乎民生消費品價格,并使得企業得到廉價資金后繼續囤積自保,美聯儲便好似給政客們幫了倒忙,必然招致各方攻擊,權威性或將受損。面臨這兩方面風險,美聯儲在推出新政策上將小心翼翼。
正如伯南克所表達的那樣,美國經濟迫切的需要來自財政方面的刺激,不能因噎廢食。因此美聯儲或許仍在期待:財政刺激現行先試,量化寬松等貨幣政策隨后跟進。但是,當前美國財政政策半癱瘓狀態或難在大選前有大的改觀。若未來數月美經濟急轉直下,伯南克和美聯儲或別無選擇,不惜靠制造通脹刺激經濟,并推出微利于己,但毒害全球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9/05/content_1361970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魏亮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