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7日見報言論版文章:今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973號決議。然而此后北約又對利比亞發動多次襲擊,并造成當地上千平民死亡。由于第1973號決議主要是制止對平民的傷害,因此聯合國安理會還應召開一次特殊的會議,討論北約的襲擊為什么會傷害如此多的平民,并嘗試阻止北約部隊繼續對利比亞發動襲擊。
如果聯合國安理會不這樣做,將會被視為無視國際社會的意愿,或者被視為接受了BBC和CNN對“國際社會”的定義,即國際社會僅包括美國和歐盟。對這兩大新聞機構來說,美國和歐洲以外的地理空間,除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不能被稱為“國際社會”。
由于現任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與之前相比,更能代表國際新秩序,因此安理會應當聽聽利比亞的意見,而不是對幾個企圖改變的黎波里政權的大國唯唯諾諾。
聯合國安理會需要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在暴徒洗劫了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城市之后整個英國的形勢。在世界少數地區的內亂引發了美國、法國、德國及其他北約國家的討論后,我們沒有理由不討論一下在英國尤其是倫敦發生的騷亂。
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倫敦有亞洲投資者數千億美元的存款。在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由于倫敦金融機構管理不當,僅海灣合作理事會(GCC)國家就損失了1.3萬億美元。
亞洲投資者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采取更多措施,防止他們的存款再度遭受損失。正因如此,聯合國安理會有必要就倫敦發生的騷亂進行商討。
盡管警察暫時控制了暴徒,然而一些引發騷亂的深層問題,如城市貧困青年的不滿情緒等,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英國政府把大量的經費花在了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的戰場上,卻不肯撥款提高城市年輕人的教育水平,或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
安理會的其他國家也應敦促英國撥出相應的經費,用以為城市年輕人提供個人發展的機會,而不是保留納稅人的錢,去為那些觸犯了謹慎傳統、把錢投入到戰爭中去的私人金融機構買單。
各國民眾有權以自己的方式宣揚本國的社會轉型,但前提是以和平的、不影響或傷害其他國家的方式來進行。5個月前,在遭到北約的襲擊之前,利比亞的人民就是這樣做的。
強大的殖民國家總是借著某種說辭,將本國的規則體系強加或者試圖強加在被殖民的弱國身上,并且這種行為通常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例如,19世紀初,印度的學校數量是英國的幾百倍,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殖民者以教育現代化為借口,毀壞了當地的教育體系。結果,1947年英國撤離印度時,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盡管我們歡迎來自各國的建議,有些建議甚至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事實上,我們仍然需要因地制宜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當一國的形勢對其他國家的利益產生巨大的影響,才能引起國際社會的特別關注。正如英國,特別是倫敦,是世界各國存款的聚集地,聯合國安理會才更有理由對當地的騷亂及其原因和解決辦法進行討論。
此外,考慮到當今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安理會竟然沒有針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等問題召開特別會議,著實令人費解。同時,安理會也沒有對全球金融危機進行任何討論,但我們都知道,金融危機的重要性以及對國際利益造成的損害,要幾千倍于安理會正在討論的一些議題。
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和發達國家能夠阻止其他國家的抗議者和暴徒,那為什么英國首相卡梅倫還要命令警察來平息騷亂呢?為什么英國不能終止在別國的戰爭,轉而把經費用在社會安全、教育以及創造就業等項目上呢?
為了本國利益,發達國家花費大量軍費對一些國家進行控制。如果發達國家真想讓這些國家遵從自己的命令,就應該由聯合國安理會召集會議,商討歐元區債務危機和倫敦騷亂問題。因為歐盟和英國是大量國際存款的所在地,一著不慎就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消極影響。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8/17/content_1312833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印度曼尼普爾大學高級研究所副主席、地緣政治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席位教授 M.D. Nalapat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