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9日言論版文章:三年前,我坐在國家體育館(即“鳥巢”)的座位上,親眼目睹了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人類盛事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天衣無縫的完美呈現,體現出中國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強大實力。我收獲了驚艷、收獲了歡愉,從那一刻起我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希望中國能夠充分利用好那一難得的機遇,抓住世界的目光并推銷其對于未來前景的規劃。我想知道光鮮的標語和口號背后有什么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的“夢想”,指的是誰的夢想?“和諧”一詞又是誰來下定義呢?雖說奧組委官方的相關項目提供了一些標準答案,但我還是發現了奧運會純粹理想的一面。我作為一名狂熱的體育觀察者,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被奧運賽場上運動員和粉絲們的專業、執著精神所打動。在此也提醒大家,那上千人的志愿者應當再次得到我們的掌聲。
我相信,三年之后,許多參與過奧運會的人已經將自己的這段特殊經歷與平常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周年”這種說法雖是人為設定的時間標記,但也為我們提供機會從更廣闊的層面上建立種種聯系,并對之進行思考。我們不妨從單個個體的層面跳出來,從宏觀的角度考察奧運會對于中國的影響,可以有多個具體的角度。
人們也許還記得,北京為了召開奧運會大規模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老北京居民的搬遷問題頗具爭議。盡管建筑的拆除帶來的損失仍無法計算,人們確實也看到了奧運基建項目給北京帶來的好處。標志性的“鳥巢”和“水立方”已經成為北京吸引天下游客的熱門景點。這些與故宮博物院同位于京城南北軸線上的現代建筑設計奇葩,在書寫輝煌歷史的同時也昭示著中國的未來。
奧運會給中國留下了很多造福于民的物質遺產,例如地鐵系統就為市民和游客擺脫地面交通擁堵提供了一個途徑。
在審視奧運會的遺產時,我們不僅要看到那些“發生了的事情”,也要關注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因為對于中國來說,來自國內外的恐怖主義威脅時常威脅著各類大型活動的舉辦,而安保工作也不得不成為重點任務之一。除去個別孤立的小事件,我們應當贊賞北京奧運會的組織方在場館安保工作上的投入。北京沒有向恐怖屈服并同時取得了成功,為所有未來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包括倫敦——帶來了希望。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表明,中國不用再主動地去向別人證明自己了。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最近在上海訪問時表示,上海也具備了舉辦奧運會的實力。有趣的是,中國人對于這番贊美之詞似乎不為所動。其實,大多數中國網民已經表了態:舉辦這類大型活動所帶來的“弊”要遠大于“利”。國際社會對于中國信心的不斷增長以及中國民眾對于此類活動的懷疑態度, 體現出近三年里的巨大變化。
眼下時值2008奧運會開幕三周年,而中國體育也在不斷經歷著歷史性時刻。三周之前,2008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旗手姚明宣布從NBA退役。姚明雖然是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但今年也才三十來歲——在這么年輕的時候退休,對于體壇之外的行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姚明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扎扎實實創造出奇跡來。他的名氣、人氣,使他成為中國最成功的文化大使。
在中國和西方關系仍屬緊張的時期里,姚明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形象有力沖擊了西方長期以來對中國形象的即有成見。姚明早期所面臨的巨大負擔,更加深了人們對于他能否融入NBA激進風格、自我文化的擔憂。不過,這位年輕的球星用自己在場上場下從容的表現迅速打消了人們的質疑。
“姚時代”的終結提醒我們:個人是無法擔負起整個中國體育的重擔的,即便是李娜也不行——在人們看來,李娜是接過姚明的接力棒、成為下一任中國體育形象代言人的人選。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在游泳、羽毛球、體操、乒乓球等很多項目上產生出優秀的人才,這在姚李二人以及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榜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但是中國隊在男籃、男足等項目上還急缺顯著的突破,這說明不同的項目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各個擊破。許多國內外的評論人士都指出,中國從小嚴格培養專業運動員的做法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這一點我同意。
我在評論世界杯足球賽時曾主張:中國的體育文化,應當將“對運動的熱愛”置于核心,而不是將“對勝利的熱愛”置于核心。當我回顧起2008北京奧運會,思考姚明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浮上我心頭的不是那些勝利的瞬間,而是人與運動本身緊密相連的種種情感。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8/09/content_1307355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巴黎媒體咨詢師、前體育記者Joergen Lindgren Hansen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