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7日報道:假想你正在觀看一匹賽馬向前猛沖的慢動作畫面:它有力的鐵蹄揚起地上的塵土,每一根肌肉都迸發著能量;就是這樣的畫面從心底震撼了35歲的黃祖平,使他決定將馬術運動作為他畢生的追求。
“步履輕盈而又優雅的馬姿讓我深深著迷。”現年47歲的黃祖平,說話時眼中仍閃耀著激動的光芒,就好像是當年第一次看到馬匹奔騰與跳躍的情景一樣。
“2001年,北京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我也突然冒出了想參加奧運會的念頭。”他說,這之后他開始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盡管那時候的他只有6年非專業的騎馬經歷。2008年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參加馬術選拔賽,黃祖平成為了北京地區積分最高的騎手。盡管他在國家級別業余馬術賽事中曾獲得多次成功,但要想和奧運級選手較量,他的技術依舊差得很遠。
黃祖平的人生前30年和馬術運動沒有多大關系。在從北京化工大學畢業以后,他成為了一名公務員,從事宏觀經濟規劃方面的工作。1995年,黃祖平跳槽到一家國企工作。從那時開始他參加了北京的一個馬術俱樂部并一直練習騎馬。
“我以前玩過其他的極限運動,比如賽車。但是沒有一個能讓我這么興奮。”黃祖平說。他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學習馬術技巧并和一些知名的騎手一起訓練。
在決定要參加2008年奧運會以后,黃祖平選擇德國作為他的訓練基地,因為那里是世界馬術運動的中心。據德國馬術協會的調查,在德國有30萬人從事馬術這個行業,身價在50億歐元左右。在妻子和兒子的支持下,下定決心的黃祖平于2002年自費去了德國。
他把第一站的選擇定在了德國最大的養馬場----拉姆布洛克馬場。他沒想到自己的技術會進步得那么快。不久之后他就需要一個技術更好一點的教練了。他被介紹給四屆奧運會金牌得主盧德格·比爾鮑姆。他在里森貝克擁有一個馬場。這位世界級的障礙跳躍者在看了黃祖平的表現之后決定收他為徒,并幫助他實現奧運夢想。
黃祖平的不懈努力和參加奧運會的堅定愿望幫助他贏得了這位德國人的支持。盧德格借給他自己的專用馬幫助他訓練。每天十小時的集訓后,黃祖平的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他也得到了參加奧運馬術隊的資格。
“我一直相信聯想創始人的那句格言:‘百分之五的希望變成百分之百的現實’。”黃祖平說。他和另外三個中國選手在北京奧運會中參加了馬術比賽,但沒人能獲得獎牌。而德國在六次比賽中獲得了四枚金牌。“和大多數德國選手相比,我的馬術生涯開始的很晚。另外,盡管中國有騎馬和養馬的傳統,馬術在中國的發展與國際標準相比還差的很遠。”
為了激發更多人對馬術運動的興趣,黃祖平于2010年在北京的郊區創辦了一個馬術公司。“我有一只由8個人組成的專業團隊和12匹德產賽馬,都在國內級別比賽中獲得了資格。找到符合國內級別比賽標準的馬和騎手都很難,更別說是奧運會了。”他說。
對于黃祖平來說,騎馬不僅僅是項體育活動。“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想騎馬,你不用非把自己訓練成為一個運動員。只要你享受騎馬的過程,你就有所收獲。”對于他來說,馬并不只是體育活動中的工具,更是騎手忠誠的伙伴。
“馬可以讀懂人心,你必須發自內心地去和它們溝通。當你的想法很激烈時,它們可以很好地和你互動;當你猶豫或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它們也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黃祖平解釋道。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能成為優秀騎手,因為女性的第六感往往更準確。“女性騎手可以感受到馬匹輕微的動作,這讓她們能更好地控制馬的行動。”
黃祖平認為國家需要更多時間來發展馬術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將馬術運動列為休閑活動。”他補充道:“最近,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撥了專款開辟一塊場地建立馬場,供馬術愛好者們活動和訓練。”對比來看,僅有3,6000名居民的德國小城格雷文就擁有29個室內訓練場,其中最大的馬場占地約2000平方米。
黃祖平在促進中國的馬術運動發展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他也是2011年“北京國際馬術大師賽”的幕后策劃者。這場為期三天的比賽于五月在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吸引了5000-6000人來觀看。國內外共41名選手紛紛展示技藝,其中包括由黃祖平前任老師魯德格帶領的10名世界領先騎手。
盡管馬術運動正在吸引更多的國人參加,但黃祖平明白讓馬術躋身主流運動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中國還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來發展馬術事業。我所做的是引進國際資源,包括馬匹和教練,來幫助中國發展當代馬術文化。”他說,“我想告訴中國人的是,馬術并不只是富人的運動,它歡迎每個人參與其中并享受樂趣。”(中國日報記者 張曦 編譯 楊欣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