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1日報道:一個集中展示美國漫畫里的亞洲人物形象的展覽在紐約開展。這個展覽為亞裔美國人如何進行身份認同這個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DC漫畫,一家業內充滿傳奇色彩的出版社,已經由亞裔美國人吉姆李當上了合伙人,但數十年來,美國漫畫總帶種族主義的把亞洲人地刻畫成高深莫測的策劃者和狡猾的苦力等其他的刻板形象。
最新在紐約大學展出的一個名為《奇跡和怪獸:揭開美國漫畫里的亞洲圖像,1942-1986》的展覽,折射出由于各種政治勢力美國在流行文化上對亞洲人的態度演變。
展覽由《秘密身份:亞裔超級英雄選集》的作者杰夫·楊和丹尼爾·金共同策劃,展出了來自科幻作家和文化研究學者威廉F·吳在他密蘇里州的童年時代至二十幾歲收集的1000多本漫畫書中的約100張圖片。
“我認為我的收藏和展覽的真正價值在其歷史意義。”吳在接受《中國日報》的采訪中說。“尤其為年輕人在大體上認識亞洲人在美國流行文化和社會中如何被看待提供了長期大量的資料。”
吳曾出過13本科幻小說的作者,多次提名著名的雨果獎和星云獎,他還是孩子時就開始收集漫畫,之后在念大學期間逐漸對亞洲研究和美國流行文化的交叉領域產生濃厚興趣。
當他進入紐約大學美國亞太研究所,討論舉辦一個以他收藏的漫畫為內容的展覽時,策展人們都很震驚。
“我被這個展覽折服了,”楊說。“對我而言,與其說它是一個漫畫收藏,不如說是一個歷史文獻,它在某些方面被視為涵蓋了亞裔美國人進行身份認同的特殊時期。”
“形成我們作為一個種族進行自我身份認同的所有關鍵要素和因素都在這段時間發生——珍珠港戰爭、集中營、朝鮮戰爭、崛起的移民、族裔社區的建立、亞裔美國人權益運動的開始、日本的崛起和后來的中國。吳所做的就是收集這些由政治力量形成的圖像,并告訴我們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亞洲人的。”
奇跡和怪獸由美國人眼中亞洲人的普通原型組成:外國人、暴徒、蓮花、宗師、運籌帷幄的策劃者、不怕死的人、妖婦、邪惡操縱者。
該展覽指出這些老套的例子都是從這四十年來無數的漫畫書中搜集到的。“宗師”被描述為年老而形容枯槁的,說著隱晦的謎語和費解的寓言。“操控者”是一個“邪惡控制者……自大的傀儡操縱者通過邪惡的陰謀尋找戰利品。”自然地,出現了“龍夫人”這一形象,它被描述為帶給人氣場上的強大力量,而非體型上的健碩。在展覽的附文中,描述了形成這些原型的排外氛圍。
“本次展覽呈現的圖像大多是消極的——現實反映時間本身的樣子”。文中提到。“展覽涵蓋的這段時間,對亞洲人物形象真實立體的描寫很少見。”這些成見依然影響著美國媒體對亞洲人的描寫方式,吳說:“過去很長時間美國面臨來自日本經濟上的威脅,而現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國國內充斥著關于廉價勞動力和失業的玩笑。”他說。“亞洲女性的形象往往過度性化,而亞洲男性往往過度智能化。老套的模式可能用了其他的形式和包裝,并且這些定勢可能更復雜了,但是這些對亞裔定位的老套思維定勢仍然存在。”
金表示:近幾年,媒體中的亞洲人形象往往更符合“少數民族模范”這一定型化印象,但關于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依然在惡性循環。
楊先生指出有政黨利用反華情緒來爭取2010年當地的選舉。而這種在政治層面上的渲染增加了民眾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擔憂,甚至讓民眾感受到中國對美國主權統一的威脅。
在19世紀之交,當中國移民人數開始上升時我們第一次見到這些描述,它總會跟動亂之際的社會不安有關。楊說。我們正看到許多這些影像的重現,而這些影像非常類似我們當年所看到的。
然而之所以展出的漫畫書中會出現大量亞洲負面形象,也是由于當時缺少亞洲藝術家和插畫家造成的,金說: “80年代晚期,也是展覽所呈現的最后時間,正是在那時亞裔藝術家開始在漫畫業嶄露頭角。”
他指出 :“DC漫畫的李是那場亞裔藝術家浪潮的領軍人物之一,現在有一大批亞裔作家和藝術家,他們對更好的故事情節、對白和人物的出現發揮著影響。漫畫中對亞洲人的描述方式已經取得巨大改善。”
吳認為其目標并不是要描述在流行文化中完全正面的亞洲人。他引用了《奇跡漫畫》的作者格雷格·白的話。
“我只想(讓美籍亞裔的人物形象)具有人性,”白在側欄中寫道:“因為人類是有缺陷的,是瘋狂的,既有驚人的英雄主義行為,又有可怕的邪惡舉動……如果亞洲暴君、暴徒、妖媚的女人和武術家都具有個性和人性,我不會看到他們就反感。我生氣的是,明明有百萬種方法去寫一個亞洲武術家,為什么我們總看到同樣該死的那種?”
金對這種普遍存在的影像對一代亞裔美國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感到好奇。正如我在參與展會工作時,我才驚人的意識到孩提時代我讀過大量這樣的漫畫書,卻從未留意過亞洲人物形象以這種方式被塑造。”他說。
“這就是美國流行文化的作用。當你被內容和形式深深吸引,充分享受它帶來的樂趣的同時,它也給亞裔華人貼上了標簽。每當回想到我八歲的時候,我不禁為那個小小的我感到擔心。我擔心這些文化烙印在‘我’身上留下什么痕跡,而這些烙印在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上又有什么樣的影響。當然,我更擔心的是,這些烙印在讀著美國漫畫長大的一代華人少年的身份認同感的發展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7/21/content_1294800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外籍記者 kelly Dawson 編譯 陳佳慧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