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7日評論版頭條文章:今年1-5月,我國吸引FDI達到480.28億美元,同比增長23.4%,但是來自美國的FDI為12.8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1%。在我國FDI流入持續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全球最大FDI流出國美國對我國的FDI卻出現了持續下降。考慮到2010年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在制造業領域競爭優勢進一步下降,難以在中國市場上與中國國內以及其他國家的制造業進行競爭?
目前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僅占10%,但是規模的相對較小并不意味著對其他國家競爭優勢的削弱。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在這些領域內對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這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國對其他國家在這些領域內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因此分析美國是否在制造業領域還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對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對我國投資的特點以及美國制造業的現狀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
二戰以后,美國就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盡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一度被日本取代,但是隨著日本陷入泡沫經濟破滅的泥潭,美國再度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美國之所以能夠能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主要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絕對主導的地位。正是由于美元這種絕對主導的地位,外部資金才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大量廉價資本。二是美國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這在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結構中得到了體現。在戰后六七十年代的對外直接投資中,美國就是憑借在電子計算機、汽車、電信等行業的絕對優勢對西歐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
從近年來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即使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也達到了3352億美元,略低于2007年的3502億美元,降幅遠遠低于同期全球直接投資的降幅。從2010年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結構看,48.4%是投資于控股公司,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主要是憑借其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在全球的直接投資中獲得收益。同時,在其他行業中,金融業占了24.2%,制造業占了15.4%。制造業在其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略低于金融業。如果考慮到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美國制造業在其對外投資中的重要性并不低。如果從絕對量上考量,美國制造業2010年對外投資額為632億美元,同期日本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則在200億美元左右。
與一般國家將國內相對落后產業以FDI形式轉移出去不同,美國對于其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一般采取外包的方式,即自己不再從事這個行業了,由其他國家來干,同時對于國內需求,采取進口方式來彌補。因此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國能夠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領域,都是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制造業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也并不弱。實際上,美國憑借其在制造業領域的整體技術優勢和強大的創新動力,牢牢把握著制造業的高端和上游領域,在電子信息、通訊、生物制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掌握了高端制造、標準制定等一系列的高增值環節。此外,美國制造業還具有極其可貴的創新精神,如,蘋果公司不僅提供了具有極強競爭力的電子產品,而且帶動了整個社會消費業態的改變。
盡管美國長期占據世界頭號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地位,而我國也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接受FDI的國家。但是美國對我國的FDI投資額并不大,常年保持在3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這主要是兩個因素所導致的,一是我國的金融業開放程度還是相對較低,美國具有傳統優勢的金融業難以大規模進入我國;二是美國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高端領域,對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因此其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地域主要還是集中于對發達國家,對我國主要是市場導向型的一些直接投資。在總規模較小的情況下,月度、甚至年度金額容易受到偶發因素的干擾,出現波動。從2003年至2007年,美國對我國的FDI曾經連續5年出現年度同比下降,這并不代表美國制造業在此期間出現了衰退。此外,如果認為來華FDI中存在熱錢因素的話(如開曼群島等),美國對華FDI中熱錢成分較少,也許構成其投資金額較低的原因。
最后,有必要對所謂美國“再制造業化”進行分析。金融危機之后,在面臨強大的國內就業壓力和巨額的貿易逆差,奧巴馬政府提出了5年出口倍增計劃。波士頓咨詢公司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或許已蓄勢待發,準備東山再起。其理由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美國把制造業大量外包給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將在未來5年里重新成為制造業大國。波士頓的此份報告預測,到2015年,在美國銷售的商品中,美國本土制造的產品將可能領先于中國。并不否認,美國制造業在技術、品牌、營銷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但是在美國將大量的加工環節外包之后,要想重新恢復,其難度超出想像。
制造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容易,而原來“有”的東西變成“無”之后,要重新恢復就比較困難了。一旦一個產業全部消失以后,原先生產這個產品的廠房和設備全部被挪作他用或者廢棄,所有有經驗的工人也全部轉向其他行業。盡管目前政府和一般普通民眾都有重新發展原來外包出去行業的愿望,但是企業家對此可能興趣不大。對于企業家而言,拓展一個新行業往往有一種對未知利潤向往的動力,他們更熱衷于創新而不是回到過去。因此,在下一次創新出現之前,美國所謂制造業比重大幅提高的希望可能只是一個泡影,而美國對華FDI也可能將延續目前這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7/07/content_1285074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張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 張岸元博士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