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8日報道:蒙古總理蘇赫巴托爾·巴特包勒德周五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的發展沒有對地區和平發展造成“威脅”,相反,為地區發展提供了良機。
中蒙之間擁有長達4700公里的陸地邊境線,是雙方最長的陸地邊境線。作為近鄰,蒙古希望全方面開發與中國加強雙邊往來的巨大潛力,巴特包勒德說。
在星期四的會見中,巴特包勒德與溫家寶總理簽署了關于兩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兩國還簽訂了涉及教育、貿易、交通、文化等領域的十個協議,被評價為雙方關系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作為友好鄰邦,我們與中國優勢互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與中國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巴特包勒德說。
他還說,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中國目前占有蒙古外貿70%的貿易額,并且還有潛力可挖。 據商務部數據,作為蒙古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國,中國與蒙古的雙邊貿易額2010年達到39億美元。
中國駐蒙古大使王小龍在周四對媒體說,蒙古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著稱,而中國擁有成熟的制造產業,中蒙經濟有巨大的互補性。
蒙古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礦產資源出口的大國,而中國則是礦業投資的主要國家,兩國有充分的合作利益,巴特包勒德說。
但是,當前相對欠缺的基礎設施是一個阻礙與中國經貿往來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們希望更多的鐵路建設能夠刺激兩國經貿和旅游往來”,他指出。
作為東北亞地區的成員,蒙古近年來積極參與推動地區合作和一體化進程。2000年,蒙古倡議建立討論東北亞地區事務的機制。它還是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支持下的大圖們江流域發展合作項目(GTI)的成員國。該項目聚集中國、蒙古、韓國、俄羅斯四個東北亞地區重要國家,是探討東北亞地區經濟發展、和平穩定事務的多邊平臺。
巴特包勒德在星期五于清華大學的演講中稱,東北亞地區有地理上的緊密性、豐富的自然資源、貿易交流傳統,以及磋商經驗,這些帶來巨大的合作潛力,使這個地區能夠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
但是,他指出,缺少探討地區安全和合作事務的政治協商機制將成為地區合作進程前進的障礙。
他在采訪中稱,蒙古很關注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的發展。他認為,中國是維持東北亞地區和平安全的重要力量,中日韓三邊合作的順利進展使得東北亞地區合作多邊機制的建立成為可能。
“蒙古對東北亞地區合作的未來抱有很高期望,也希望成為東北亞共同體的活躍成員。”
關于文化交流,包特包勒德說兩國擁有文化交流的悠長歷史,近年來雙邊人員往來也大幅增加。他否認了蒙古國內有反華情緒蔓延的傳聞,說,的確有一些外國人在蒙古收到搶劫和襲擊的報告,但是政府正在努力保護外國公司人員資產的安全。
“我們會繼續鼓勵人民之間的交流。”他說。
巴特包勒德總理此次訪華是他作為總理的第二次到訪,上一次是2010年參加博鰲經濟論壇。
“蒙古和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戰略伙伴關系,這正是我兩年前作為外長,為慶祝中蒙建交60周年訪問北京時的設想。”他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6/18/content_1272754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馬立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