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7日報道:日前,公安部刑偵局調研員衛永順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由于文物安全防范力量薄弱,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以文物為侵害目標的盜掘、盜竊、倒賣、走私現象仍然非常嚴重,當前文物犯罪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古代藝術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價格持續走高,和國內文物‘收藏熱’、‘投資熱’不斷升溫是文物犯罪相關案件的主要動因,”他說。
“同時,個別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的不重視,和少數相關行政職能部門的監管措施不利也助長了文物犯罪的高發。”
據公安部提供的數字顯示:2010年全國共立各類文物犯罪案件973起,其中盜竊文物案件387起、盜掘古墓葬案件451起;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公安機關打掉犯罪團伙71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87人,追繳各類文物2366件,其中國家一級14件,二級156件,三級376件。
5月11日,公安部、國家文物局聯合部署在全國17個重點省份開展2011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重點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17個省份。
專項行動期間,公安部門將重點打擊以文物為侵害目標的盜掘、盜竊、倒賣、走私等案件。
“大多數的文物犯罪都是團伙犯罪,并且這些犯罪職業化、集團化、和智能化特征日趨明顯,銷贓渠道隱蔽,” 他說。
盜墓犯罪團伙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條。“通常幕后老板負責出資運作,有專門的技術顧問負責技術指導,在確定盜掘目標及盜墓方位后,雇傭當地的一些農民實施盜竊。”
“定向爆破作業”被廣泛應用于盜墓犯罪,對講機、夜視望遠鏡、照明燈、定位儀、氧氣罐、防毒面具等作案工具一應俱全,犯罪分子通常使用摩托車、汽車作為交通工具,挖掘、望風、運輸分工明確,一有情況,相互通報、迅速逃離現場。
盜掘出文物后,幕后老板迅速將文物賣給文物販子,或走私出境賣往境外。“團伙均采取單線聯系,不使用真實姓名,涉案文物在手中停留時間非常短,這給公安機關偵破案件、追繳文物帶來極大困難。”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當前犯罪嫌疑人往往通過QQ聊天、郵件等進行于文物販子進行聯絡和交易。看樣訂貨、確定價格、付款交易都通過網上完成。
除此,地下文物交易活躍,交易行為十分隱蔽。“一些文物販子以開‘古玩店’、‘舊貨店’為掩護,大肆進行非法收購、倒賣文物犯罪活動。一些民間舊貨市場普遍存在超范圍經營和私下非法交易現象,成為犯罪分子銷贓的場所,淪為走私文物犯罪的地下通道。”
據衛介紹,境內的文物老板往往與境外的販賣者勾結,加之海關的監管有漏洞,這都客觀上刺激了文物走私案件的高發。
“被盜的文物通常先被走私到香港、澳門,經此再轉運到臺灣、加拿大、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等進行交易,”他說。
2011年3月,公安部和陜西警方成功從美國索回兩件珍貴文物,一副重達27噸的石棺槨和5幅上等壁畫。
這些珍貴的文物都是于2006年被盜于位于陜西西安郊區唐玄宗(685-762)的愛妃——貞順皇后(699-737)的墓地。
2006年2月,一個盜墓團伙突襲了貞順的墓地,并盜走了價值連城的一副重達27噸的石棺槨和五幅上等的宮廷壁畫。經過仔細調查,警方于2006年7月抓獲該團伙的犯罪頭目楊斌,得知這些被盜的文物已經被販賣到海外。
自此,中國警方開始了艱難的文物搜尋之路,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警方終于通過知情的中間人找到了美國的古董商,并成功說服他送返中國被盜文物。今年3月和5月,兩件流失海外四年的文物終于成功返回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衛坦言,警方在發現線索,收集和固定文物犯罪相關證據方面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大多數的線索還是要通過當地文物部門和群眾的舉報,并且,我們很難在犯罪現場人贓俱獲,并徹底鏟除文物盜掘團伙的勢力。”
衛永順表示,在專項行動期間,公安機關要在文物管理部門的配合下摸排本地重點文物保護的真實情況,全面了解把握本地文物犯罪的原因,和動態趨勢,要梳理摸排出一批有文物前科的重點人員,積極開展從人到案的偵查調查。
并且,防范工作要扎實有效。要加大國家、省重點古墓葬、古遺址保護單位專職文物保護員、義務文物保護員隊伍的建設,加快推進技術防范設施的運用,和建立完善重點古墓葬、古遺址保護單位的巡航機制,他說。
同時,各級公安機關要加強與文物、工商等部門的協作,建立聯合監管和執法機制,對舊貨、古玩市場聯合執法,切實加強對市場經營文物的監管力度,及時堵塞涉案文物流通渠道,把住出口。(中國日報記者 張琰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