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9日見報言論版文章:眼下,全國的高三畢業生都在參加高考,也就是全國性的大學入學考試。高考一般考三天,每年的這個時候,高三的學生和家長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老師、鄰居,乃至全國上下,都在竭盡所能為高考考生提供支持和便利。
現在,激烈的高考競爭出現了重大轉折。2011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為933萬。而在2010年和2009年,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分別是946萬和1020萬。高考人數的減少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海外留學熱的升溫。
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率大幅下降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狀況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海外留學,也成為中國時下熱議的話題。2010年,大約有20萬名高中畢業生避開國內高考,選擇海外留學。而高中畢業生留學海外的意義與影響,目前尚不明朗。
對于高中畢業生是否應當選擇海外留學,專家、家庭、學校各執一詞。許多專家明確建議高中畢業生不要選擇海外留學。他們認為,海外留學對于青少年的正常發展來說風險太高,對青少年未來事業的成功幫助不大。并且,讓孩子到海外去留學肯定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在中國,送孩子到海外留學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1872到1875年間,清政府組織了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選派120名幼童到美國留學,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14歲。這些幼童學成歸國后,用西方先進的知識技術為國家服務。他們有的成為外交家(如唐國安,100年前他奉命籌辦清華學堂,也就是今天的百年名校清華大學),有的成為商界領袖,有的成為1883到1885中法戰爭中的海軍將領,有的成為工程師(如詹天佑,在沒有外國人幫助的情況下設計建造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
從某些方面來看,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的舉措無疑是成功的:選派幼童出國求學,目標明確,實施集中;留學生質量高,整齊劃一;受到清政府良好的資助,得到美國政府以及耶魯等大學機構的支持;留學的幼童借住在寄宿家庭當中,得到良好的監護和照顧。此外,由于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派專人教授傳統的儒家文化,這些留學幼童在美期間接觸的文化相對平衡。
即便是140年后的今天,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的經驗仍然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有對中國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海外教育做出恰當的安排,到海外留學的學生才能真正從中獲益。然而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高中畢業生海外留學是一個風險極高的提議。對于許多學生和家長來說,出國的安排計劃不周密,不充分,不靈活,孩子到了國外,難以應對環境的變化。相比之下,有些學生因為事先對自己可能面臨的學業、感情、社交、財務、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到了國外就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的學習和生活。然而歸根結底,在為孩子出國留學做出合理安排方面,家長應當承擔起基本的責任。
目前,避開國內高考到海外留學的學生大都成績優異,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成績優秀的同學可能會收到多所外國大學的入學許可。而一部分成績平平的學生,可能會被一些資質較差的機構所吸引。這些機構急需海外學生,但辦學條件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業和生活需求。
此外,18歲左右的學生還不夠成熟,并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今年4月,一位家境殷實、在波士頓留學僅數月的中國學生遭不法分子綁架,其保時捷汽車也同時被盜。這一事件的發生,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名學生在校園里喜歡炫金露富、請客買單。幸運的是,這名學生隨后被警方解救。
另有一些留學生會有經濟方面的憂慮。也是在今年4月,一名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后,因為和母親爭論學費的問題,在上海機場將母親刺傷。
在留學問題上,金錢有可能成為負擔。錢財太多,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會成為負擔;資金不足,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理財購物,也是一種負擔。
在國內參加高考,考取一所國內的大學,工作幾年后再去海外留學才是一個明智成熟的選擇。一個成年人安排留學生活,肯定要比一個要去讀本科的學生簡單的多。
參加高考還是選擇去海外留學,都是不錯的選擇。問題的關鍵在于“誰”選擇,在“什么時間”選擇。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需要有自知之明。中國有句古話叫“因人而異,量力而行”,意思就是,面對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情要做自己能力范圍以內的。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6/09/content_1266200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哲學教授 Chung-yue Chang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