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日評論版文章: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已經公布。六普數據是一個信息寶庫,對于我們科學認識人口形勢和人口規律并作出正確的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啟示一:中國人口增長處于減速階段,人口的生育率和增長率都已很低,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挑戰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數據表明,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根據全國人口調查統計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就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進入低生育率時代。
考慮到80后、90后嚴酷競爭的生存環境以及令人咋舌的孩子撫養成本,所以他們的理想子女數也已經達到很低的水平。
人口流動也是降低生育率的重要機制。根據六普數據,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全國流動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4,顯著地低于非流動人口的1.43。
核心家庭數據也可以佐證超低生育率。中國的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于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平均每戶家庭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但從長遠看,超低生育率弊遠大于利。幾乎在所有遭遇很低生育率挑戰的國家,無論人口總量如何,低生育率維系時間越長,年輕人口短缺的后果越嚴重,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越小。美國華裔人口學者王豐教授等對中國人口負增長慣性的初步測算表明,假定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為1.6,并將其延續30年后,再提高至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中國未來的人口負增長將持續49年,減少人口數達2.2億。人口變動周期長、慣性大,需要提前防范。
啟示二:中國人口的結構失衡問題加劇,獨子老齡化和可婚人口性別比失調構成重大問題。
在人口學特征上,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比其他國家更為脆弱、也更為嚴峻,這就是“獨子老齡化”,而不是“少子老齡化”。獨子老齡化會進一步演化為老年高齡化、老年空巢化、老年病殘花,挑戰巨大。
同時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問題加劇。出生性別比是118.0 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別比116.86還提高了1.2個百分點。說明剛性重男輕女的觀念因素,狹小生育選擇的政策因素和通過B超等技術選擇性別的市場因素都沒有從根本上和大范圍地得到改變和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將演變為男性可婚人口過剩危機。有學者估計1983年到2010年,中國已經出生的男嬰比女嬰多出了4100萬,今后還將增加。政府要從政策上真正站到男女平等、性別公正的立場上。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6/02/content_1262681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穆光宗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