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7日言論版文章:在華盛頓出版的最新一期《高教記事》雜志(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文中披露了一名美國教授在中國教學半年的所見所想。
來自馬凱特大學的富布萊特項目訪問學者安琪拉·索拜,是在福建省的廈門大學講授詩歌。她的親身經歷為中美兩國學生之間的種種差異做了很好的注解。
她認為,中國學生在學習上不僅是比美國學生勤奮,而且是“勤奮得多”。索拜對于她要給中國學生講授的科目,往往會研究和準備得比較深入,因為她認為中國的學生會提前做好相應的功課、事前進行深度分析研究打好知識基礎。而在通常情況下,美國學生的情況則大相徑庭,他們基本上是選擇“臨陣磨槍”,而非課前事先多加準備。
不過,勤奮學習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索拜的一個學生告訴她說:中國學生在18歲之前是沒有童年的,因為他們要不停地學習。有一個學生甚至說自己還是時不時會做到關于高考的噩夢。
索拜說,中國的琴童在練琴時接受的嚴格管教和紀律約束,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出對音樂的熱愛。但有一個學生就反駁她,說大多數中國琴童是被逼學琴的,而且到頭來非常恨鋼琴。這或許可以解釋得通家教類暢銷書《虎媽戰歌》中提到的一則佚事:作者的女兒是按照中國傳統的嚴厲教育模式培養的,結果孩子的鋼琴琴鍵上留下了孩子的牙印兒。
另一名索拜的學生則指出,中國學生往往“千人一面”,因為他們在高中時期無法表達自我,這也是西方人眼中中國人的普遍特征。
此外,“緊張的學習會使大腦趨于愚笨”這一流行說法并不站得住腳。
索拜這樣寫道:“一天學習十余個小時,不可能造就不出積極思考、勤于探究的思想者來。”我也同意這個觀點。聯合國2009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智力測試對15歲學生的測試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的總體水平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學生。PISA測試內容涵蓋了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思辨能力。
如今,索拜在給西方讀者寫東西,她所傳達的內容取材于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并且想做與美國教育的比較。她寫道:“無論是從中國身上,還是從我們自己的過去,我們都能學到、重溫到‘勤奮學習’的價值。”
中國學生的勤奮令我肅然起敬。我在中國和美國執教多年,這讓我堅信:從中國同齡人為追尋成功而付出的努力里,美國學生有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在中國執教的歲月是激動人心的,因為我知道,中國學生課前準備十分充分,而且通過我們之間的對話交流,我的執教水平也有進步。當我的學生們全心投入于學業之中,我會神采奕奕,而我們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氛圍分外活躍。
但對于中國所推廣的教學方法,我并不表示樂觀。學生們告訴我,他們經常上課會感到無聊——但愿他們不是覺得我的課無聊——而且,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淪為被動的記筆記的角色,如填鴨一般拾人牙慧。這很令人遺憾,因為學生們的基礎準備工作做得很好,老師們應該相應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深度挖掘知識點,激發學生興趣向更深一層探索。
在西方求學的中國學生表示,他們更喜歡在中國念書,因為西方的老師刺激他們去分析、應用、批判他們的所學。
因此,兩種教育體系的優化綜合才能提供最佳的教與學的形式。學生這一邊,要提倡勤學;而老師這一邊,要配以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攻克學科難題,激發學生潛能,打造一流教育水平。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5/27/content_1258841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天普-清華法學院LLM合作項目法學指導 帕特里克·麥蒂摩爾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