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4日言論版文章:正當人們以為美國會在外交政策上“浪子回頭”、重回和平道路之時,奧巴馬政府發布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這份報告表明,美國對于互聯網安全問題仍秉持著“動真格”的態度,它對于互聯網攻擊甚至會不惜采取軍事行動。
對于那些懷疑美國政府意圖干預互聯網的企業和國家來說,《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發布不亞于敲了一響警鐘。這份《戰略》雖然表面看上去是打著安全旗號的條文,但它從頭到尾無不充斥著美國互聯網戰略的傳道意圖:一方面,它規定外國人必須要讓本國互聯網“國門洞開”、“聆聽箴言”,但另一方面,美國又給本國互聯網扣上“保護國家安全”的高帽子、要把本國互聯網“大門”給關上。
白宮向來青睞扳動互聯網領域的“殺戮開關”,曾無情絞殺了“維基解密”(Wikileaks),并積極進行域名解析服務的封堵活動;它在以前所未有、無可比擬的力度推進間諜活動,同時又給本國機密工作披上無法穿透的“盔甲”——奧巴馬總統恐怕已經沒有那么高的“道德制高點”可供他為美國互聯網戰略“傳經布道”了。
聽奧巴馬的核心幕僚們宣讀新“互聯網自由政策”,無異于聽一番長達43分鐘的喋喋不休,無異于聽美國高中生辯論“美式自由的重要性”,無異于聽全美選美大賽參賽佳麗闡述“如何為世界和平做貢獻”。
從表面上看,這一“歷史性戰略”的面世是積極向上的、彬彬有禮的、激情又不失現實的,但相關人士為之進行的鼓吹怎么聽怎么像“奧威爾式”的宣教灌輸,他們那些欺人之談太過違心,而且他們從不說出光鮮辭藻之下截然相反的真實意圖。
此番政治表演的舞臺明星,就是歡欣鼓舞、熱情洋溢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她用“外交辭令”表達著美國立場,不厭其煩地勸說全世界接受美國標準作為統一標準。一頭金發的她穿著一雙精致的紅鞋,戴著一串紅色項鏈,而她的激情言論差點讓我混淆是非、黑白顛倒。她指出政府應增加支出,提高美國政府監控、管理互聯網的能力,“以保護表達、自由和集會的基本自由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不受侵犯”——她以為這個理由能像“魔棒”一般點石成金。
但是,政府管控的加強并不能帶來等量的自由,監控力度提升也并不意味著能隱私同樣能受到保護。擁護有利于美國的“雙重標準”,也不一定就能提升國家安全。
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緊隨其后,大談打擊互聯網犯罪的重要性。“在使用筆和紙的時代,赤裸裸地直接盜用信息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信息盜用不僅可以做到不知不覺,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起作案。”維基解密曾經把他也嚇得不輕,所以他此次發表講話時小心翼翼,拼命躲開那個名字,一次都沒提到。
駱家輝也是重要鼓吹手之一,他頭上有兩個頭銜,一個是即將離任的商務部長,另一個是美國駐華大使提名候選人。他積極要求與北京探討這些議題,不僅是為了贏得參議院認可而擺出政治姿態以求加分,也是為了體現其政治上對美國的忠誠。
雖然美國政府對于互聯網安全議題的操作暗地始終都繞開核心問題,但目標明顯是針對維基解密的。在如今這個世道里不言自明的是:美國政府所致力的“自由”并未惠及普通民眾,更不用說解密者和外國人了。
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被當成國家公敵,布蘭德利·曼寧在美軍大牢里日子也不好過。《紐約時報》也在從阿桑奇處獲得想要的東西之后,把自己跟阿桑奇的關系撇得一干二凈。
這份《戰略》的內在精神如果說有拿得出手的地方,那就是:放出美國政府不想放出的信息,“后果很嚴重”;而若能在全球范圍內散播符合美國政府利益的信息,就“簡直好極了”。
第一種信息是必須無情扼殺在萌芽狀態的,而第二種信息則是要全力灌輸給美國的伙伴們的。我們姑且拭目以待,瞧瞧華盛頓方面資助的、《紐約時報》吹捧的網絡炒家們是怎樣導演出更多的顏色革命和“自發的”暴亂的。
更令人棘手的,則是美國動不動就喜歡訴諸武力,往往威脅還沒芝麻點大的時候就動不動把動武提到臺面上來,這種招牌習慣常常不招人待見。可是,常態的戰爭就真的符合美國無產階級的利益嗎?況且,對于網絡空間的進犯者,又該采取怎樣的懲罰手段呢?是使用非常規引渡,還是嚴刑拷打?是斬首行動,還是無人機空襲?
山姆大叔一手端著槍桿子,另一手端著討飯碗,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從北極管到南極,疲于奔命——他難不成也要在網絡空間中如此叱咤馳騁一番?
喬治·奧威爾的小說《1984》曾以精到的見解描繪出強權驚人的一條共性:它們沉醉于霸權,長此以往必將滑向極權主義的深淵——小說中設定的國家就影射了英國和美國的政治同盟關系。他強調過,“英語民族并非天生就優人一等;而極權主義若不堅決打擊,勢必會無往而不利。”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5/24/content_1256552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項目訪問學者 菲利普·坎寧安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