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4日評論版頭條發表評論《通貨膨脹的成因與治理》。 全文如下: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
總體來看,引起本輪通貨膨脹的原因很復雜,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給因素,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下著重分析引起本輪通脹的四大因素。
經濟持續高增長是形成當前通脹壓力上升的內生因素
我們根據過去30年我國經濟增長與物價總水平數據所進行的計量分析表明;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當經濟增速為7.8%左右時,物價總水平約為0;當經濟增速為9%時,物價總水平約為3%;當經濟增速加快約0.4個百分點,物價總水平則會上升1個百分點。這一經驗分析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與物價總水平之間存在很強的對應關系,過快的經濟增長一般來說都會形成更大的通脹壓力。從周期角度分析,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盡管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但經濟增長率在一攬子刺激計劃下迅速回升,“十一五”期間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1.2%。如果以我們估算的9.4%的潛在增長率來衡量,那么過去五年我國經濟一直在潛在增長率之上運行,這無疑積累了巨大的通脹壓力。當前我國物價上漲,恰恰就與經濟增速較快有很大關系。
流動性過于充裕是形成當前通脹壓力上升的貨幣因素
我國過于充裕的流動性是兩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為應對危機,過去兩年我國貨幣投放較多,導致經濟體中的流動性過于充裕。由于銀行信貸已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我們采用包括銀行信貸、表外業務、直接融資以及民間信貸的社會融資總量概念來衡量全社會的流動性,據此估算出2009年與2010年的社會融資總量分別達到15.1萬億元和14.6萬億元。目前,如此巨大的社會融資總量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仍然在逐步釋放過程中,不會因為宏觀調控措施而驟然消失。另一方面,全球流動性過剩,使得大量外資或熱錢流入我國,加上國內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形成更大規模的流動性。由于我國匯率彈性不足,基礎貨幣投放中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對沖操作不及時或不完全,全球流動性就很容易轉化為國內市場上的流動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國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重從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匯占款余額已達23.7萬億元。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時就與當期外匯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對應關系。過于充裕的流動性必然會對物價產生巨大影響。
輸入性通脹持續增強是形成當前國內通脹壓力上升的外部因素
輸入性通脹最主要的表現是進口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目前,我國大宗商品進口,特別是在能源和一些基礎性原材料方面對外依存度很高,石油、銅、鐵礦石等都超過了50%。糧食總體的進口依存度不高,但個別品種卻非常高,如大豆,2010年進口預計占我國新增供應量的78%。去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連續上漲,今年一季度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金屬礦價格累計分別比去年末上漲了18.8%、13.6%和5.2%,4月上旬布倫特和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價格每桶分別突破120美元和110美元,2010年下半年以來到今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連續八個月上升,并達到1990年1月該項指數開始公布以來的最高水平。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受美元大幅貶值、全球需求恢復、流動性充裕、西亞北非動蕩等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還可能繼續上漲。輸入性通脹的傳導渠道是: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首先造成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漲,其次造成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最終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2%,3月份上漲10.5%,環比上漲1.0%;一季度,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7.1%,3月份上漲7.3%,環比上漲0.6%;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輸入性通脹有增強的態勢。
國內城鎮化進程與要素價格改革是當前通脹壓力上升的中長期因素
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各類要素成本出現上升趨勢,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就我國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來看,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資源能源價格以及資金價格都處在逐步上升的通道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上述發展規律的一種反映。比如,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幅的逐步下降與勞動力供應的結構性短缺,勞動力價格將逐步攀升;城鎮化的推進導致土地更加稀缺,推動土地價格上漲;人口老齡化來臨使得中國的儲蓄供應逐步減少,這會推動資金成本上升;中國的快速發展加劇了資源能源供應的緊張,原先壓低的資源能源價格將會逐步走高。從2009年以來各地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全國約一半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漲幅超過20%;資源能源價格上漲在近期也較為明顯。加之,流通環節問題也致供給成本增加,這在農產品價格構成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以蔬菜為例,目前我國蔬菜的流通成本已占到最終菜價的2/3。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國內物流總成本占到了GDP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僅為10%左右。流通費用居高不下說明,我國市場流通秩序不規范,也是影響我國物價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通貨膨脹的治理
鑒于通貨膨脹形勢的變化,我國將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當前治理通貨膨脹,除了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市場監管外,還需深刻認識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著重以下三個方面,從中長期發展戰略上化解通脹壓力。
首先,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緩解物價上漲的總需求壓力
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國內需求旺盛,必然要促使價格上升,形成通脹壓力,這是基本經濟規律。從近期數據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到2010年下半年企穩回升并加速上行,整個經濟進入重拾快速增長態勢。事實上,去年4季度以來物價的較快上漲,與同期GDP環比增速超過10%有關。今年兩會期間,我國主動將2011年GDP增速調整為8%,并將整個“十二五”期間GDP增長的預期目標調整到7%,就是考慮到了經濟增長與通脹預期的相關性,在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同時減輕通脹壓力。但要注意到,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年,加之地方政府換屆,各地發展熱情較高,投資動力較強,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投資攀升,加大通脹壓力。對此,我們應當加以重視,著力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力爭將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為實現宏觀經濟“軟著陸”創造條件。
第二,加強流動性管理,減弱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
近年來,導致國內流動性充裕有“主動”與“被動”兩方面原因。從“主動”方面看,為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實施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目前仍有許多在建大項目,需要繼續獲得信貸支持,這部分信貸規模極難壓縮。從“被動”方面看,近年來我國外匯持續流入,直接或間接地引致基礎貨幣增長,應該說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因此,當前有效管理流動性,一方面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住信貸總量這個“閘門”,同時考慮到社會融資總量要遠大于銀行信貸總量這個實際,應更加注重利率等價格工具的運用,著力引導社會融資流向,通過提高投資效率和增加有效產出,消化和吸納過多的貨幣;另一方面要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為目標,在擴大對外投資的同時,重視進口,并及時進行對沖操作,以減緩外匯流入引起的通脹壓力。還有,要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通過漸進升值,有效減緩輸入型通脹壓力。
第三,加快結構調整,化解中長期成本推動壓力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價格較低,在較長時間保持了低成本競爭優勢。從目前資源環境約束條件看,今后我國要想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需要深入推進要素價格改革,加快轉變原來主要依靠廉價要素資源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盡快建立要素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化機制。但考慮到要素成本上升是長期趨勢,當前對此形成的通脹壓力不應進行過度壓制,否則可能會使要素價格發生扭曲,難以發揮價格信號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從而達不到結構調整的預期效果。因此,要從根本上抑制物價上漲,需要正確處理好抑通脹與保增長、調結構之間的關系,對于有效體現資源稀缺程度以及轉變發展方式要求的要素成本上升只能因勢利導,充分依靠和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作用,對企業形成進行產品、市場、管理等創新的“倒逼機制”,才能真正從戰略上推動調整結構,通過提高經濟效率來改善供給,逐步化解成本上升的壓力。而且,從中長期看,讓企業面臨真實的成本壓力,恰恰會抑制過度的投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經濟過熱,有助于真正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5/24/content_1256551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 張曉晶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