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6日報道:近日,本·拉登之死與美國南部的龍卷風成為美國各大媒體的頭條。
拉登被擊斃的新聞發布時,我剛到美國,正準備開始我未來兩年的駐美記者生活。聽聞拉登的消息后,我立刻趕往白宮所在的街道,看到歡騰的美國年輕人正在慶祝本·拉登之死。僅僅用“文化差異”來形容,已不足以表達我當時的心情。
盡管突發新聞牽人心腸,但在美國,尤其是首都華盛頓的高校,還有很多關于中國的新聞和論爭。4月25日,我在美國C-Span電視網看到一場辯論,包括沈大偉在內的三位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就中國的不同“派別”進行討論,論述他們對中國外交政策形成的影響,以及他們對中國鄰國以及美國的影響。
本周,在中美第三屆戰略與經濟對話前期,對話主要的參與者美國財務部部長蓋特納與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將出席兩場重要會議,討論美國的主要議題。
本周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前總理陸克文在布魯金斯研究所就亞洲崛起發表主題演講。在演講中,陸克文一半的時間都在討論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影響。
所有的這些人,無論是官員還是學者,似乎都非常了解中國。
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對華課題組主任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是公認的中國政治問題的權威。在他最近的著作《應對一個矛盾重重的中國》中,沈大偉試圖解讀被他稱為“中國這一正在崛起的強國的廣泛、生動而又多樣的國內話語”。
陸克文和蓋特納等官員都有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上世紀80年代,蓋特納在北京學習中文,而陸克文在中國擔任澳大利亞的初級外交官。
無怪乎陸克文會坦誠地談論中國應當如何審視自身、維護國家統一的首要問題是什么、如何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壞境等問題。
蓋特納認為中國面臨著“可怕的”挑戰,因為中國仍然處于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初級階段。他指出,雖然中國的自信心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增加,但中國仍擔心有外部勢力來削弱或限制其力量。
全球秩序管理項目主任、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布魯斯?瓊斯(Bruce Jones)指出,所有這些討論包括即將到來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都在專家學者中進行。
瓊斯說,政治家和美國大眾非常缺乏對中國的了解。他補充道,中國同樣極度缺乏對美國的了解。
《金融時報》的財經記者告訴我,中國最近在美國兼并收購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中國自己造成的。中國在美國不遵守游戲規則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一些案例中,中國人在競標結束后開始投標;在另一些案例中,中國人不知道如何與公眾溝通,不能解答當地官員和公眾的疑問。
為消除可能導致兩國矛盾的誤解,中美該如何為之?
蓋特納說,雙方應當在“緊張的問題、共同的利益以及能夠解決的矛盾沖突方面保持坦誠。”
陸克文認為,促進澳大利亞與中國擺脫“冷戰思維”,形成“真正的友誼”至關重要。他補充道,“親華或反華”的概念應當“交給歷史”,人們應當從中國傳統中汲取靈感,關注積極的一面。
偉業非一日之功。中美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能相互理解。但我們仍期待看到中美將付出多少時間和努力來實現雙方的相互理解。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5/06/content_1245482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駐美記者 黎星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