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9日評論版頭條文章: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和建設“和諧世界”和“和諧地區”的現實需要,中國日益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多邊合作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東盟+3(中日韓)”(或“10+3”)和“東盟+1”(或“10+1”)對話機制、東亞峰會、東盟區域論壇等已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多邊合作的主要國際平臺。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東盟及其成員國一直在其中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
縱觀東盟主導的這些地區多邊合作的演變進程,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其產生和突破性進展大體上與東盟領導的東南亞地區一體化進程保持一致,而印尼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歷史表明,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強大和最有影響的國家,它不但推動成立了本地區首個永久性區域組織——東盟,而且此后每當其國內政局穩定,其推進東盟合作的意愿就更強烈,東盟一體化進程就會隨之明顯加快。東盟成立以來在地區一體化方面最重要的進展就是2003年10月啟動的以“東盟安全共同體”、“東盟經濟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為“三大支柱”的“東盟共同體”,而作為第一根支柱的“東盟安全共同體”動議就是印尼首次建議并推動實施的,而此時印尼在經歷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其后國內政局嚴重動蕩后已開始恢復元氣。
隨后,“東盟+3”逐步實現機制化并成為新興的東亞區域合作的主渠道。在此基礎上,東盟又推動啟動了首個以“東亞”命名的區域合作機制——東亞峰會。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亦隨之快速發展。其重要成果包括: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涉及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等廣泛經濟合作領域等;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逐步形成和平解決爭端的“南海機制”;簽署《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啟動戰略伙伴關系建設進程等。更重要的是,隨著2003年10月中國率先加入東盟制定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朝鮮、美國等國亦相繼加入其中。由此,以東南亞為軸心、從東亞到亞太3個“同心圓”構成的地區多邊合作“放射狀網絡”得以形成。
目前,印尼有2億多人口,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特別是國內政治經濟轉型后,政治穩定,經濟自由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經濟活力日益顯現,有成為經濟大國的巨大潛力。2005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尼總統蘇西洛簽訂《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后,兩國關系全面、快速、健康發展。政治上,雙方啟動了副總理級對話機制,并于去年簽署了《關于落實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就雙方在廣泛領域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制訂了具體措施。軍事上,雙方定期舉行國防部防務安全磋商,就地區安全形勢、兩國防務領域合作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經濟上,雙邊經貿關系發展迅速,去年,雙邊貿易額已達427.5億美元,同比增長50.6%。兩國政府和民間在教育、文化等社會領域的合作也日益活躍。不久前,印尼國會議長馬祖基在雅加達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印尼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正處于最佳狀態。
在這一背景下,4月28-3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對印尼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時隔10年再次訪問印尼。訪問期間,溫家寶總理將同印尼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并共同出席兩國戰略商業對話;雙方還將簽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旅游、銀行、工業、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多個合作文件。
中國與印尼關系的迅速發展必將推動雙方在東亞及亞太地區的多邊合作。去年,在慶祝兩國建交60周年的互致賀電中,胡錦濤主席和蘇西洛總統均表達了通過雙邊合作推動地區多邊合作的政治意愿。胡錦濤說,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的協調和配合,既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蘇西洛稱,印尼將致力于加強同中國在地區和國際層面的伙伴關系,這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也有助于國際社會應對并克服當前的全球性問題。4月25日,溫家寶總理對印度尼西亞進行正式訪問前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印尼能夠在中國與東盟合作中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并加強兩國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
今年,印尼擔任著東盟輪值主席國。這意味著它將主持召開“東盟+3”、“東盟+1”和東亞峰會等一系列東亞國家領導人會議。去年,新興的東亞區域合作出現兩個微妙變化:一是12月在越南河內舉行的第五屆東亞峰會決定在今年第六屆東亞峰會上接納美國和俄羅斯加入;二是10月在東亞峰會基礎上,東盟國家推動在越南河內召開了首屆東盟國防部長擴大會議,其成員與擴大后的東盟峰會成員保持一致。這不僅意味著東亞峰會將由目前的“10+6”變為“10+8”格局,又首次將軍事合作引入地區多邊合作機制之中。面對此種變化,一向強調區域自主和非軍事合作的中國和印尼將如何應對?雙方又將如何引導這些日益泛化的地區多邊合作朝著更有利于東亞的方向發展?這無疑是擺在兩國面前的新的共同的課題。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4/29/content_1241722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 鄭先武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