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8日報道:諾維信中國總裁、諾維信全球副總裁柯銘(Michael Christiansen)在本月中旬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在十二五規劃的驅動下,中國將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領域的領軍者。
“在未來五年中,中國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石化能源依賴、降低碳排放和保護環境等方面強烈的意愿將推動第二代技術更廣泛的應用,”他表示。
第二代生物燃料指的是擺脫利用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應用模式,繼而以麥稈、草和木材等農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纖維素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模式,發展纖維素乙醇等。
諾維信是一家領導世界酶制劑和微生物領域產品的公司,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超過45%。自1994年開始在中國投資后,諾維信占據了50%以上的中國市場。
柯銘認為雖然美國現在在第一代技術的應用上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就第二代生物燃料來說,目前并沒有哪一個國家領先。“而中國已經將發展意愿提上日程,這將為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快的發展創造條件。”
盡管針對生物燃料的具體規劃還未發布,柯銘表示中國政府支持利用農林廢棄物生產生物燃料的意愿已經明確,并將給公司帶來良好機會。
“通過發展第二代技術,中國未來將不需要進口過多的石油,而且可以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這項技術與中國減少能源利用低效率的未來規劃非常契合。”
中國政府此前已宣布計劃到2020年減少40%到45%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希望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到2020年達到15%。
其中與生物技術相關的能源比重目標將在2.4%或2.8%左右,柯銘預計。“和現在的情況相比,這將是五倍、七倍、甚至十倍的增長,”他說,同時估計中國現在的生物燃料生產量約為每年2百萬噸。
根據諾維信與麥肯錫共同發布的研究報告,通過農業廢棄物制備纖維素乙醇,到2020年能夠為中國替代3100萬噸汽油,使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下降10%,同時減少9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他認為積極發展第二代技術可以減少對糧食供應和物價的影響,從而使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中國獲益。“第一代技術已經很流行,但我們擔心隨著這樣基于糧食的技術日益風行,更多的糧食將投入生物燃料生產鏈條中。如果我們使用農林廢棄物的話,就不會對食品價格產生影響。”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2010年6月發布的一則報告稱,對于糧食安全的考慮使得中國政府開始限制用糧食加工生產乙醇,并轉而支持非糧食類的加工生產。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諾維信已經加快了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步伐,期望在未來的巨大市場中保持其領先優勢。
2006年以來,諾維信便開始與中糧集團在中國合作中試項目,并于2009年2月與中糧集團、中石化集團達成聯合開發第二代燃料乙醇的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的纖維素乙醇規模化商業生產與銷售進程。根據這一協議,中糧與中石化將于2011年開始建設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的萬噸規模纖維素乙醇示范工廠。
“我們計劃在今年底從示范性的項目邁向下一步,生產現有規模20倍以上的乙醇。到2013年,我們將有商業化規模的生產,預計達到5萬到10萬噸的產量,” 柯銘說。
而生物化學市場成為諾維信在中國的另一個戰略側重點。去年四月,諾維信與中國主要的淀粉生產企業之一吉林大成集團宣布了合作意向。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利用農林廢棄物生產大宗化學品。目前合作正處于評估比較各種生產方法的階段。
他預計諾維信在中國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品業務將在未來五年內保持年均20%的增長。酶的生產仍將占據公司在中國業務的90%,而生物燃料和化學品等業務將占比10%。“未來對中國的投資將側重于研發。和去年相比,今年研發投資將增長10%到15%,”他表示。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4/28/content_1240891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小田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