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3日評論版頭條文章:盡管3月份當月貿易收支已經重返順差格局,當月貿易順差1.4億美元,但1、3兩月貿易順差之和終究抵不過2月份令人震撼的73.28億美元逆差,致使今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出現了10.2億美元貿易逆差,為6年來首度貿易逆差,去年一季度貿易收支為順差139.1億美元。那么,一季度貿易數據說明了什么?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今年一季度的貿易逆差還不至于造成全年貿易收支格局徹底逆轉,全年貿易收支仍將維持順差局面。之所以如此,源于中國出口的需求和進口供給兩方面因素。在中國出口需求方面,無論是美國政府“關門”危機,還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新發(fā)展,抑或西亞北非動蕩升級到內戰(zhàn)和國際戰(zhàn)爭地步,目前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都尚不足以顛覆其它主要經濟大國實體經濟部門復蘇改善的基本趨勢,日本大地震甚至為中國出口增添了某些新的需求,為中國某些出口騰出了市場份額。
在進口供給方面,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漲是一季度進口額暴漲和貿易逆差的重要成因,如鐵礦砂進口量增長14.4%至1.8億噸,進口均價上漲59.5%至每噸156.5美元;大豆進口量雖然減少0.7%至1096萬噸,但進口均價上漲25.7%至每噸573.9美元;……利比亞戰(zhàn)火推動國際市場油價直達兩年半新高,更令人擔憂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支出增長失控。但假如主要初級產品價格假如真的達到了可以逆轉中國貿易收支基本格局(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的地步,這個價格也注定不可能維持多長時間,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么是制成品價格(換言之即中國出口價格和出口額)隨之全面上漲,從而使得年度貿易收支仍然呈現順差;要么是國際經濟因此而降溫,對初級產品進口需求下降。
進一步考察,由于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壓力出乎預料,主要經濟大國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可望提前、加快,這對于很大程度上源于投機炒作“虛火”的大宗商品價格將產生釜底抽薪之效。
更重要的是,某些快速增長的進口項目盡管在短期內惡化了貿易收支,促進了貿易逆差形成,但在較長時間跨度內將通過進口替代和促進出口兩種機制而改善中國貿易收支。一季度中國機電產品進口1729.2億美元,增長25.6%,其中固然有汽車(進口增加31.8%至23.6萬輛)之類消費品,但很大一部分是技術裝備等投資品,也正是這類投資品是我國擴大進口政策促進的主要對象。在中國強力發(fā)展新興先進制造業(yè)、推進產業(yè)升級的浪潮中,預計這類技術裝備進口還會繼續(xù)顯著增長。但這類裝備進口之后,其產品常常替代了昔日的進口產品,要么提高了出口的增加值,或形成了新的出口能力,從而在較長時間跨度上是改善而不是惡化了中國的貿易收支。筆者走訪過的一處大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其設備投資近170億元,80%以上進口;僅僅這一個項目的設備進口需求就完全可能使該大型企業(yè)集團今年全年貿易收支轉為逆差,但在該項目投產之后,由于產成品替代了此前完全依靠進口的液晶面板,出口的電視機等產品也因檔次提高而價格上漲,該大型企業(yè)集團未來貿易收支將顯著改善,不僅會恢復順差格局,而且順差額可望進一步提高。
一個季度的貿易逆差尚不足為慮,可憂慮的是高漲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會過度刺激我國國內相關生產,而這種國內生產擴大從長期看并不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甚至有可能形成潛在的安全風險。最近幾年,高漲的進口鐵礦砂等礦產價格已經顯著刺激了國內生產,但國內鐵礦砂等金屬礦產品位就總體而言遠遠低于進口礦,如國內鐵礦按國際標準僅有海南一處富礦,其含鐵量也不過是巴西鐵礦的1/3而已,且儲量不大。這樣,一旦國際初級產品市場“虛火”破滅,進口礦產價格大幅度下跌,在礦石價格高漲時期被迫使用低品位國產礦的下游廠商將移情別戀,優(yōu)先選用進口礦,國內相關礦山可能面臨困境。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確界定進口礦和國內礦山的功能定位。我們需要認清這一點:我國資源稟賦決定了國內礦產不能滿足中國工業(yè)化需求,且過多使用有損中國制造業(yè)競爭力和經濟安全。我國礦產資源品位不高,開采難度大,成本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從鑄造國內產業(yè)總體競爭力的視角考察資源狀況,資源開發(fā)成本的國際競爭力比資源擁有量更有意義;也正是從全球初級產品市場的角度看,我國許多煤炭、石油、金屬資源在現階段并不具備開發(fā)價值。如果盲目固守資源立足國內的方針,那么,在當今這個高度國際化的工業(yè)品市場上,我們的下游工業(yè)在生產鏈條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要支付高于國際同行的成本,環(huán)境成本更難以計算。相比之下,取得海外優(yōu)質原料和株守國內低品位資源,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加之我國礦產資源區(qū)域分布不平衡,大宗礦產普遍遠離經濟中心和海路,運輸成本高,盡管勞動力、土地等項成本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進口澳大利亞煤炭成本就低于使用山西煤炭的成本。而且,中國目前消耗的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系用于制造出口商品,以至于2005—2008年間中國國內批發(fā)和零售業(yè)銷售額(對應于可貿易品)僅相當于當年貨物貿易出口額的81%—91%,我們不能為目前供應外國市場而耗盡中國資源,從而將自己推向未來國際政治、軍事危機期間遭受外國訛詐的危險境地。只要不危及國際收支平衡,在和平時期,特別是價格低廉時期,本著確保供給、供給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則,我國需要盡可能多使用海外資源,國內礦產資源的功能定位于抑制國際市場價格過度高漲,以及在戰(zhàn)爭等特殊時期保障國內供給。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4/23/content_1238015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梅新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