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19日言論版文章:整個世界都在凝神屏氣關注著日本的最新進展,祈禱著這個國家的“核噩夢”能有一個妥善而圓滿的結局。日本現在是在與三重災難作斗爭:地震、海嘯和核事故。日本已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調高至7級,而我們從這一系列考驗中也還有很多要學。
眼下正是核能前途未卜、民眾情緒較強烈的時候,雖然整件事情需要有一個定性的考量,但我們也不應匆忙對核能的未來妄下結論。
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應當直面并深刻認識核安全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究核能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調配分布狀況。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國際核安全的一系列規范準則還是由各個國家的核能機構作為行為主體來控制、定制,這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核現狀存在很大的變數。各國核能機構的作用應當得到強化,它們作為安全機構必須獨立運作、公開透明、有行政效率,人員方面則必須配備業務精湛、深得民眾信任的專家
政府應賦予核能機構實權,使其有權限調查、控制并最終關停某一核作業環節、一座核電廠,乃至掌舵核電廠的未來規劃與發展。從短期看,這需要國與國之間核能機構常態、有效的合作機制,讓“核安全”成為合作的開端,而非競爭的導火索。
從長遠看,我們需要推行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層面上的核能治理,由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構或組織獲得授權對核能事務進行仲裁。我們已經有辦法能夠實現核能方面的長久安全。
誠然,國際組織中目前已經有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 致力于提升世界核安全水平,但現在也應強化、豐富這些現有機構的只能,使之能跟上現狀、能夠應對新挑戰。這就要求對它們的權限、職能進行重新審核,對核安全目標、任務和相關資源進行盤點。
這種做法能夠促使經驗交流形成機制,行業操作門檻也根據實際運行效果最大化來設置。由此看來,全面認識福島核事故、進行經驗交流,對世界上所有核電運營方和核能管理機構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核能行業里,安全并不能直接產生相對競爭優勢。為了滿足社會公眾對于高安全標準的要求,經濟成本的增加在所難免。這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若不能及時滿足能源供應需求,又會有可能抑制經濟增長。
世界上任何一處核電廠若發生核事故,都有可能影響整個地球。安全標準在世界各處能否得到同等的貫徹落實,關系到每個地球公民的福祉。
核安全協作機制的建立,乃至新核安全治理體系的實現,能幫助全世界渡過眼下的災難,并剎住核產業民眾接受度暴跌的頹勢。簡而言之,核產業為了能生存下去,必須重新取得公眾的信任。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4/19/content_1235006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世界能源委員會主席皮埃爾·加多奈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