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6日報道:當珍妮
·坎戈瑪睜開她的雙眼時,她并沒有看到她最想見的人。
那個人便是朱思泉——為珍妮摘除白內障、植入人工晶體的眼科醫師。此刻的朱思泉正在她的隔壁為下一個病人做手術。
珍妮現年76歲,在近五年內,她看到的第一幅清晰畫面是一群醫療裝備齊全的中國人。但是這群中國人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而是來自海航集團有限公司的志愿者。
“珍妮一定覺得她被送到中國了,”朱思泉開著玩笑說。
奇通圭扎中心醫院,距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以南40公里,是2011“中非光明行”活動的主要陣地。正是在這家醫院狹小的手術室內,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們免費為當地的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
79歲的菲利普.德拉米尼也是此次光明行活動的受益者之一,他的故鄉距醫院有480公里,白內障使他不得不告別他從事多年的司機職業。擁有52年駕齡的他能開各種車,且從未有過事故紀錄。
穿著正式、帶著眼罩的菲利普現在看起來很矍鑠,他說他是從廣播和電視了得知中國醫生要來津巴布韋的消息。“海報遍地都是,消息不脛而走,”菲利普說。“我第一次見到中國人是1953年,那會兒有中國人在津巴布韋開餐廳。最近來這工作的醫生和工程師越來越多,這太棒了。”
菲利普說他厭倦了等待接他和其他病人的巴士,那輛車會送他們去軍營過夜,第二天再把他們送回來摘眼罩。一想到他即將復明并且又能開車,菲利普喜不自禁,但轉而用平靜地口吻說道:“上帝保佑世人。”
在3月19日到24日短短的幾天內,僅朱思泉醫生一個人便為500名病人做了手術。而在朱醫生的周圍還有一群無名英雄,在醫療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提供了幫助。
“我沒想到朱醫生可以在一天之內治療那么多患者,” 海航的志愿者之一陳鋼說。“我的爺爺在四、五年前也做過白內障摘除手術,可當時手術時間超過了一個小時。”
由于當年陳鋼的爺爺接受的是傳統手術,而朱思泉醫生所實施的手術則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因此現在每個病人的手術時間僅需2-3分鐘。
陳鋼最初是被安排在手術室外的。但鑒于他體格魁梧,重達220斤,他被調到手術室內協助將病人抬上手術臺。“有些病人真的很沉,”陳鋼說。
“我的女朋友也在海航工作,她對慈善公益項目一直很有激情。此次活動名額有限,可能因為我能搬得起重物,我入選了,而她沒有,”陳鋼說。
海航集團有限公司是2011“中非光明行”活動的贊助者之一,這是它在六個月來第二次參與到這一公益項目。2010年11月,海航職員第一次入非,為津巴布韋的300名白內障患者提供了醫療幫助(同時也在馬拉維治療了300名病人)。而在中國內地某些不發達地區,由于陽光照射過度導致白內障病發率較高,海航也曾贊助過針對這些地區白內障患者的公益活動。
王子源,與多數海航的其他職員同事一樣,只參與過此前國內的項目。“在津巴布韋,醫院的房間起初沒裝空調,我們整日汗流浹背,我負責傳遞手術機械以及抬病人下床,” 王子源說。“朱思泉醫生的奉獻精神讓我很感動,作為國內權威的眼科專家,他總是在工作,只有在午飯點休息一個小時,毫無怨言。”
由于醫療設備龐雜且每天的病人不斷,海航的八名志愿者不得不分班輪值。但他們的工作上手很快。從手術前對患者的眼部清洗、瞳孔擴張到區分人工晶體的型號、傳接手術器械,他們都駕輕就熟,與專業醫護人員無異。
白內障患者眼部的分泌物常使這些志愿者感到不適。一些志愿者承認“面對大齡患者的眼睛不是什么良辰美景,”但他們從未表露出任何不適,并最終都克服了這種感覺。
“許多患者多年來一直在等著這樣的一個機會。你可以看出他們的脆弱和無助,”志愿者之一牛圓宇說。“盡管病人們不說英語,我們無法溝通,但我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痛楚。”
有一天,一個病人想拿一罐可樂,但沒拿著。在他繼續抓取那罐可樂的時候,牛圓宇幫忙遞給了他,同時發現那是個空罐子。“當我把可樂放到他的手中,我不知道這對他意味著什么。是他可以省下了喝可樂的錢還是其他的?當我的手碰到他的手時,我感到他的手在顫抖,” 牛圓宇說。
對海航職員李仲煦而言,這趟非洲之旅本是源于好奇,但很快,當他凝視著病人的臉時,他覺得好奇心已被“一股責任感和義務感”所替代。
“那些飽經風霜的面龐很少綻放出笑容,但當他們對我用中文說‘你好’和‘謝謝’時,我覺得(幫助他們)是我做過的最有價值的事情。”
李仲煦在前往津巴布韋的航班上度過了他的28歲生日,當時,機組成員給了他一份驚喜——為他舉行了一個生日派對。“我非常有幸能成為這次光明行的一員,那個生日是我這生中非常令我難忘的一刻。”
海航的張峰同樣覺得非洲之行充滿了歡樂。他在大學生時代就曾做過殘疾人運動會的志愿者。“能夠參與此次中非光明行并給他人提供幫助對我來說意味深長。我和當地醫院的職員都成為了朋友,也了解了很多關于非洲的知識。”
志愿者潘猛表示整個行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非洲有著一些先入為主的概念,但當你身入其中之后會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兒。”
海航的“光明行”項目帶著一點個人因素。“我的母親患有青光眼,”海航總裁王健說。“她的康復讓我萌生了幫助更多母親復明的想法。”
海航的首次光明行行動即與北京同仁醫院合作,在白內障患者人數達兩百萬的青藏高原啟動。“之后光明行走到了非洲,下一步計劃擴展到南美,”王健說。
王健對“借慈善宣傳企業”的說法并不認同。“作為企業家,我的確追逐利潤。但是當我從事公益事業的時候,我完全不考慮投資回報或者提升企業聲望。公益事業是要盡可能平靜地去給予愛。”
張若萍已在海航工作19年,并無任何醫療工作的經驗。“我過去是教表演課的老師,活躍氣氛是我的強項,” 張若萍說。多年前,她收養了一個3歲大的女童,那個女孩兒很可能是因為殘疾而被遺棄。
“我相信我能把她撫養成人,因為我可以給她關愛,”張若萍說。她的確做到了,如今,被她收養的女孩已上了中學。
47歲的張若萍是八名海航志愿者中唯一的女性,雖不像她身邊二十多歲的同事們青春洋溢,卻散發出溫馨的母愛。在光明行活動的最后一天,她淚灑現場,擁別當地的醫生和病人,用手勢分享她的情感。
“這里我受到了歡迎。我打心眼里覺得我們和當地人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在交流的時候我也不覺得有什么困難。你付出了真心,別人便會感受到,這不需要任何語言來表達。”(中國日報記者 周黎明 黃一鳴 編譯 孫力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