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1日報道:Peter Hessler,中文名叫何偉,他以描寫中國現象而著稱,是個喜歡四處奔波的人。這個美國人現正寄宿于北京的一個朋友家,推廣他的新作,《尋路中國》。
他逍遙的生活方式隨處可見,衣服散落在臥室的地板上,他的妻子Leslie T. Chang,也是一位作家,正在將這些衣物塞進洗衣袋中。
采訪當天,他住處的陽臺上灑滿明媚的陽光,那里成為我們暫時的落腳點,不過我們不得不戴上墨鏡交談。
他說:“這其實是我們北京奧運會后第一次回到中國。在美國我們居住在科羅拉多州西南部。Leslie和我這次會在中國呆上一個月,參加各種文學節,同時和這里的朋友交流感情。”
任何人在讀《尋路中國》的時候都會體會到何偉用風餐露宿換來的真切感受。此書是他“中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首部《江城之畔》發表于2001年,被視為他描寫中國的經典之作,銷量在20萬冊左右。
盡管何偉在游歷時駕駛著租來的汽車,但他還是會在卡車停靠站過夜,在為卡車司機們提供的宿舍里美美地睡上一晚。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想借此休息一下,”他說。“每周我會找一天在某個地方放松一番,因為這實在讓我精疲力竭。”
《江城之畔》講述了九十年代中期,何偉在揚子江畔的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系當外教時的故事。看過《江城之畔》和他的第二部著作《甲骨文》的粉絲們,同樣也不會對《尋路中國》失望。
該書寫了近十年之久,由一個主題銜接著三個不同的部分,講述著在一個不斷向前邁進的國家中,千萬人組成的移民大軍尋求優薪酬工作的故事。
第一部分講述何偉在駕車沿長城行駛的過程中,一連看到好幾處村子因為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到大城市打工正走向衰亡的景象。
在第二章中,何偉來到一段位于被廢棄長城遺址腳下的三岔村。慢慢地,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里,留守的村民們接受了他,這有利于他觀察中國社會的整體變化。第三部分講他來到浙江,在那里結識了一群打工者,這些人的工作是制作胸罩背后的金屬小掛件。
何偉說,他希望通過對所到之處的觀察,感悟到其中蘊含的主題。令他傷感的是,這種生活方式正在消失,雖然在其他地方亦是如此,比如歐洲和美洲,但在這里的速度更快。
實際上,41歲的何偉具有創造性的寫作風格源于他的老師--普利策獲獎作家John McPhee,在向John McPhee學習之后,他又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羅茲獎學金,學習英文創作。
精彩的作品源于對質量的追求。何偉承認寫作是一個長久醞釀的過程,是大量筆記、起草和不斷改寫的結果。
何偉是旅行作家Paul Theroux,海明威和奈保爾的推崇者。他本人的作品并不拘泥于某種流派,而是注重展現更深層的東西。
他說:“我把《尋路中國》看作是一本旅游讀物,也可以視為社會學、人類學、或者新聞學方面的著作。”
他作品中的中國之所以和許多西方版本不一樣,是因為他和這片國土靠得更近。在涪陵師專做志愿者的兩年幫助他熟練掌握了中文。
在《尋路中國》中記錄著何偉在當地人眼中他傳奇的一面。也許當地有人一輩子沒見過外國人,覺得他興許就是一個中國人,只是被賦予了超強的語言能力。
“我想如果當時能有個翻譯,那就是另一番境地了。人們會問我到底是漢族還是維吾爾族,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一個外國人會用中文流利地交談,還開著車。”他說。
作為《紐約客》駐北京的撰稿人,何偉更喜歡緩慢地創作,不喜歡被出版商的截稿期限所束縛,這使他的作品讀起來帶有從容不迫的味道。
“我只是寫了本書,然后發給出版社,如果他們愿意出版,就可以。寫書的魅力在于你可以完全自由地支配它的命運。這些書賣得好,但不像《美食、祈禱、愛》那樣叫座。我希望他們的銷量比預期好。”他說。
“出版書的目的不一定是用來看銷售了多少。你更希望從中獲得影響,你想讓人們在仔細閱讀之后,能學到一些東西。”
何偉尚未得到中國主流讀者的關注,但隨著《江城之畔》中文版的面世,情況會有所轉變。他在涪陵教學時的同事已經完成了該書的翻譯部分。
“我正在和中國出版商聯系。我還不確定《江城之畔》會不會暢銷,但是相信會有結果的,我會坐觀其變。”他說。
盡管他的書要以中文出版,何偉已經打算離開中國好好休整一番。
何偉、Leslie T. Chang (是廣受贊譽的《工廠女孩》的作者),以及他倆9個月大的雙胞胎,正打算移居埃及,去見證這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刻。
他坦言,作為一個描寫中國的作家,部分動機是不可預見的。
“你通過對一些地方的報道和寫作,學習不同的技巧。不是每一件事都如你所愿,我們唯一有把握的是知道要去哪里。我會像在這里一樣努力,學習埃及的語言。”他說。
“我不期待重現在中國的經歷,但我很可能在中東呆上5、6年。”他說。
然而,他承諾《尋路中國》不會成為他對這個國家的最后一筆描寫。
“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足夠的經歷來造訪不同的國家。我并不認為它是我給中國的最后一本書。”他說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4/01/content_1226011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日報外籍編輯 Andrew Moody 編譯 程安琪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