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9日言論版文章:近日,西方大國對利比亞展開空中打擊。美國再次起到主導作用。為此,種種看法無不集中于利比亞豐富的石油利益上面,難道美國是為油而來嗎?當然,有不少聲音認為,美國能源結構中,中東僅占10%上下,而在中東大舉干戈、進行改造計劃,這是賠本買賣。在美國的中東戰略與利益考量背后,交織著價值立場和現實利益的搖擺、平衡和沖突。
自遭受恐怖襲擊以來,美國愈發重點“關照”中東,接連開辟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戰場;同時,美國積極扶持親美政權,推行中東民主改造計劃,試圖以民主促進和平,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立場,更多地體現在政治上的訴求,即希望“建設”一個民主和自由的中東世界。中東北非局勢動蕩,美國的立場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在極度的道德自我正義感之下,讓美國所推崇的自由和民主在中東地區遍地開花。應該說,美國自身一直以自己的價值觀作為武器,冷戰美蘇爭霸期間已是屢試不爽。
相對于較為理想色彩的價值觀立場,美國中東戰略更為重要的背后推手,無疑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利益既是一種客觀的、可衡量的有形之物,同時也是依靠于我們自身內心的主觀判斷。第一個層面的利益,或許可以從石油等能源角度尋求答案。利比亞是非洲“富得流油”的地區,美國對利比亞的戰略經濟地位并非無動于衷,因而美國的戰略舉動,不能不受到經濟利益的直接驅動。
其次,自十年前遭受恐怖分子襲擊后,美國所暴露出的國家安全軟肋,讓中東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美國在中東掃蕩式的反恐戰爭,也是為了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即清除基地組織、收繳“邪惡軸心”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通過外科式的定點清除和繳械,美國試圖進一步扶植親美的“民選政權”,當然也是為了美國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
第三,國家權衡對外策略手段的動因,可能是利益集團和國家利益,也可能是政客自身的政治生命和國內政治需要。因為美國總統的“上崗和下崗”,掌握在民眾的選票手中。美國熱衷于在中東尋找敵人也好,尋找石油也好,尋找親美勢力和代理人也好,這不能直接危及決策者的政治生命。試想,在遭受恐怖襲擊后,美國民眾舉國同仇敵愾,假若布什不支持開辟中東反恐戰場,可能美國人自身都不答應。
美國在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略與行為兼具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傳統。立場和利益或許能夠兼容,相互支持,遙相呼應。但更多時候,當立場與利益相沖突時,孰先孰后,則是需要進行戰略手段的輕重緩急排序。在中東地區,我們看到的是,美國戰略與行動中,立場往往是服務于利益的。即民主價值觀成為美國實現國家利益的一種手段,比如中東地區那么多宗教政權和強人政權,難以完全符合美國的價值立場,但依然成為美國的各種盟友,其背后的動力當然是利益的驅使。
但美國維護自身的利益的舉動卻不一定真正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比如美國不承認2006年哈馬斯選舉的合法性,促使巴以沖突的升級和阿拉伯世界的敵對,也促使阿拉伯世界對美的敵對情緒升溫,這也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即使是如今基地組織,當年也是美國為了戰略利益而積極扶植起來的,結果現在成為美國“頭號天敵”。
西方大國空襲利比亞,或許是利益與立場的“完美結合”,因為在人道干預和民主自由的旗幟下,若改造利比亞成功,美國也可以鞏固自身在該地區的利益。但美國要想長期保持立場與利益的平衡,恐怕絕非易事。一味的利益追求或許不利于自身形象的塑造,也難以從根本上維護自己的價值訴求和利益回報。中東反美主義的泛濫和美國形象的惡化就是例證。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3/29/content_1224063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尹繼武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