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4日報道:星期六上午,溫家寶總理將在人民大會堂闡述中國在未來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場的聽眾包括6,000多名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以及第十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們。
作為媒體的一員,我將會奔走于人民大會堂和代表駐地,傾聽代表們的看法和觀點,有關于十二五規劃方面的,還有許多重大的國家事務,包括審議國家預算、討論批準兩院工作報告以及其它政府和民眾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
盡管我作為記者和編輯,持續報道每年的兩會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但我仍然希望有意外的收獲。
過去這些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訪兩位黨外人士,一位是馮梯云,監察部副部長(1988-1998在任);另一位是惠永正,原國家科委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長(1990-1998在任)。
馮副部長給我講述了他是如何在政府部門、在外貿、金融、通訊、交通以及海關等部門中,追索、扳倒那些侵吞國家資產,收受賄賂以及其它瀆職犯罪的家伙們。
同時,惠副主任也是直言不諱地講了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研究機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他指出那時候這些科研機構不愿意做長期的,基礎科研項目,而這將“影響當前國家的科學前進水平,更會阻礙將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當然,20年來,這一切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回到1990年,中國還很窮,那時候的GDP 總共不過17,400億元,人均才1,521元(按當時官方匯率才合322美元)。當時李鵬總理概括中國經濟計劃時,他談到要“按照1980年代的GNP計算,到2000年要翻兩番。”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上升到“基本做到豐衣足食。”
在那個年代,中國和通貨膨脹做斗爭,國家財政短缺,經濟效率也不高。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上,仍然還是有些戰戰兢兢地的感覺。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今年也即將迎來我們加入世貿組織(WTO)10周年的日子。
回想1990年,那時候參加報道兩會的中國日報文字記者和攝影師一共才8個人。
而今年,我們有41名文字記者、攝影師還有網絡攝像人員參加兩會。他們不單是為平面報紙寫報道,拍照片,同時也在互聯網的報紙網頁上、博客上,還有中國日報手機報上發消息、發圖片和發視頻。
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改善了,我們仍然絲毫不能放松。
就像溫家寶總理講的,中國必須經受痛苦的重組與改革,才能引導經濟朝著穩定、平衡、協調和持續的增長。
從早些時候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采訪和對在線討論的回顧,都顯示出中國還要努力解決分配不公,改善群眾福利,繼續促進創新和科學發展,繼續打擊腐敗以及抑制通脹。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深度挖掘,做好報道,更好地做出分析,得出方法來應對各種挑戰,使中國繼續向一個繁榮的社會邁進。
兩會的結果不僅僅要推動中國在今后五年中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改善;同時也將對世界的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全球面臨的挑戰產生影響。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3/04/content_1211271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黎星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