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4日報道:每年三月的兩會如期而至。除去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各級政府預算,今年的一個不同是,這次兩會將審議批準“十二五計劃”。
“十二五計劃”的大方向是在未來五年內,深化改革,謀求發展。這一計劃也將包括一些關鍵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指標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等量化目標。溫家寶總理已經表示過,未來五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目標位7%,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7%的目標率低于上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7.5%。盡管單從數字上看,增長速度的下調幅度微不足道,但這一下調的確突出了政府為保證增長的可持續性而放緩速度的用意。
要實現“十二五計劃”提出的目標,關鍵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去以工業制造業、資本投資和出口主導轉變為一種更多地依靠服務業和消費驅動的模式。這一轉變是解決中國社會、環境及外部失衡的關鍵一步。
糾正經濟失衡已經是前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目標之一,并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切實的進展(例如,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擴大城鄉醫療保障覆蓋面,提升研發領域的公共支出)。但就糾正失衡的整體目標而言,進展有限。例如,中國的消費水平遠遠落后于投資,盡管服務業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
現在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需要比五年前還要強烈,部分原因是外部失衡比五年前更加明顯,最近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暴露了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的短板。
但如果沒有更富魄力的制度調整,調整經濟平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些關鍵的政策領域迫切需要政府調整注意力,把公共支出從公共服務、開發資本市場上轉移到幫扶中小企業和自聘人員獲得信貸支持上來,幫助私營經濟參與國家經濟發展,同時,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
這些復雜的改革某種程度上應該在“十二五計劃”中有所反映,最大的挑戰來自實施階段。此外,盡管必須要走改革這一步,但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還可能創造或加速決策過程中的妥協。例如,將服務業作為一種經濟增長及提供就業崗位的主要來源短期內必然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只有等到改革成效中長期釋放之后,過剩勞動力才會通過充足的配套性政策(如投資教育、職業培訓和社保網絡)得以吸收消化,此前改革必然會帶來就業率的下降。
此外,讓消費成為增長驅動力需要大量增加居民工資收入,就像計劃中宣布的那樣,這將創造經濟中的工資與物價的螺旋上升,決策者在恢復平衡和穩定物價之間陷入兩難選擇。
此外,新政策框架將必須應對新世紀帶來的挑戰。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都很突出。但“十二五計劃”中并未詳細論及人均收入過低狀況下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但文件論述了很多環境領域的議程,這一計劃是建立在“十一五計劃”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的。
中國快速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嚴重依賴煤炭作為能源,結果造成嚴重的空氣和水污染,二氧化碳氣體釋放量快速增長。成功經濟轉型帶來的繁榮還極大的提高了汽車的擁有率,汽車增速超過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速度,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增長又快了經濟及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十二五計劃”設置了具體的環保目標,但考慮到政府加速城市化計劃的龐大規模,政府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現有低碳經濟的框架下,以可持續的方式推進城市化建設,其中必須注意提高水質和土地管理水平。
考慮到此次改革涉及的深度,“十二五計劃”或許是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制定的最重要的計劃。但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改革將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現有計劃的范疇。
回顧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功地將中國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變。今天的挑戰是怎樣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應該對包容性增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采取更加堅定的態度以保持經濟的長期增長,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必須付出巨大努力才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中國強有力的財政實力可以為轉型提供足夠的空間,新的五年計劃中,不斷增加的公共支出也將配合政府財政,共同促進中國經濟轉向更加平衡的,以消費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方式。就這一方面來說,每年的兩會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應對結構經濟的約束,最優化地配置資源以滿足發展的需要。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3/04/content_1211273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保羅·希騰斯是亞洲開發銀行駐華總監,尤蘭達·費爾南德斯·羅蒙是亞洲開發銀行駐華經濟部主任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