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25日報道:情人節之前,美國一些媒體報道稱,現年40歲的旅美華裔女化學家李天樂(音)涉嫌用劇毒金屬鉈毒死自己的丈夫王曉業(音)。據悉,李、王二人分別畢業于北大和清華這兩所中國頂尖級的院校。這一消息在網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李天樂和王曉業的悲劇揭示了海外華人的婚姻問題。盡管他們兩人的悲劇只是個特例,但足以引起人們對旅居海外的華人群體婚姻狀況的關注。旅居海外的華人家庭,包括我自己的家人,經常說人們很“有趣”。對于在中國的其他家人而言,這些旅居海外的都是成功人士,他們在國外安家,有車有房,幾個孩子也因為母親的嚴厲管教而經常獲得表揚。而對于他們的美國鄰居來說,這些華裔夫婦卻是介于怪人和瘋子之間的人,他們對在后院種菜的興趣遠遠超過了給草坪除草。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到底生活得怎么樣。其實我想說,他們的生活與一般人無異。
由于經常接觸一些中年夫婦,我知道許多中國夫婦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婚姻問題。至于這些問題是什么,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托爾斯泰將其總結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很普遍的事。但在旅居海外的中國夫婦當中還是有一些特例。同國內的夫婦相比,當婚姻出現問題時,旅居海外的夫婦不易獲得支持和幫助。
例如,在國內,夫婦倆打架,女方就會回娘家待些日子,暫時避開自己“邪惡”的丈夫。然后岳父或者岳母對做男方進行“教育”。按照傳統,男方通常都會向妻子道歉,軟言軟語地求她回家。
而做妻子的也為離開老公孩子感到愧疚,所以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于是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故事就此結束,至少在下一次危機出現之前是這樣的。這是個聽起來有些麻煩的小傳統,但它確實管用。
這一傳統還有些其它“版本”。有些做丈夫的會像瑞普·凡·溫克爾(小說《李伯大夢》的主人公)一樣,離開家一陣子再回來,盼著到時候老婆大人能徹底消氣兒。有些做妻子的則到閨蜜家去住一陣子。無論哪種情況,夫婦二人的問題總能找到解決之道。黑暗之后是黎明,這樣來來回回反反復復,我們老了,累了,也變豁達了,于是不再大吵大鬧。
但對旅居美國的中國夫婦來說,一個小的細節破壞了這一傳統。由于中美之間隔著遼闊的太平洋,如果夫妻鬧矛盾女方要回娘家,這實在太貴、太復雜、太冒險了。如果夫妻中的一方逃回了父母在中國的家,另一方拒絕幫她(或他)獲得回來的簽證,那該怎么辦呢?
美國的夫婦在關系陷入危機時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獲得支持的機制,婚姻顧問便是其中之一。但我發現中國的夫婦很少向婚姻顧問尋求幫助,來解決他們的婚姻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家丑不可外揚”,這似乎成了中國夫婦們的座右銘。
沒有父母、同學或婚姻顧問從中調解,陷于矛盾的夫婦就像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的作品《房間》中描寫的兩個人物:一間房,兩個人,沉默和無言的威脅。于是事情開始變得糟糕。起初可能只是點名道姓、互相謾罵,到最后甚至會鬧到警察那里去。
更糟糕的是,中國的夫婦還傾向于隱瞞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和《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中上了年紀的猶太女人格特一樣,在回答“你愛不愛我”這樣的問題上存在困難。
我們常說“行動勝于言語”,說話沒有如此充滿愛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對婚姻中的問題采取回避態度卻是萬萬不可的。比如,美國的夫婦就喜歡自說自話,并且常以“親愛的,我認為我們需要談一談”作為開場白。
即便是在結婚以后,許多中國夫婦都對婚姻中存在的問題訴諸猜測。當然,不說出來,能夠避免聽到一些壞消息,但也有可能加深夫妻雙方對彼此的誤解,導致相互不信任。婚姻要成功,因素實在太多——對彼此大家庭的責任、愛、感激、經濟上的義務、家務勞動、孩子的教育等等。其中,敞開心扉的交流是促使旅居異國他鄉的夫婦共度難關的關鍵。
旅居異國時常會帶來巨大的挑戰,比如語言障礙、保持合法的居留身份等,這些都是住在當地的人們所不必擔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讓夫婦雙方連結得更加緊密,但也有很多夫妻因為不堪忍受這些問題帶來的巨大壓力而選擇分開。
對那些住在美國且信奉宗教的中國人來說,事情就不同了,因為信教的人認為婚姻是神圣的。此外,解決婚姻矛盾的機制也改變了。牧師取代了警察,成為解決婚姻矛盾的人。
美國夫婦到底是不是更好的榜樣?對此我深表懷疑。他們的離婚率不是挺高的嗎?許多中國夫婦雖然不離婚,但是他們的婚姻并不幸福。許多問題就像火山熔巖,火山噴發前一直潛藏著,不易被人發覺。大多數情況下,生活會像往常一樣繼續。然后突然有一天,你聽說某某某的老公跳樓自殺了,后來你又聽說有人用金屬鉈毒害了自己的丈夫。
所以說,親愛的朋友們啊,我們都應該好好地談一談。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2/25/content_1207573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Berlin Fang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