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21日評論版文章:“盡管中國反對,但德國依然對二十國集團會議可能達成的協議充滿希望”、“中國表示抵制二十國集團會議取得成果”、“中國阻撓二十國集團會議的協議”等等,這些就是西方某些媒體周末發布的招人眼球的新聞。
參加“二十國會議”的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上周六展開閉門會議,討論如何衡量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的指標體系。某些西方記者借機大打“中國牌”,故意炒作中國與其他國家間存在的部分分歧。在使用了諸如“反對、抵制和阻撓”之類的詞語后,這些西方記者可能再進一步說中國要“劫持”了,假如這次峰會無果而終,就所討論的議題沒有取得有價值的成果,中國注定會成為替罪羊。這些西方媒體的作為是有先例為證的。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后,英國《衛報》就曾如法炮制了一回。
參加“二十國集團會議”的各國代表又在考驗記者們的耐心了,但凡現在各國決策者參加的多邊會議都落入這個窠臼。只不過這次談判取得突破的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就在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頭條新聞剛剛刊登幾小時后,本次會議主席法國財政部部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便宣布,經歷一個“成果豐碩的夜晚”,與會代表已經就五點可用于衡量當今全球失衡的標準達成一致意見。
客觀是新聞的生命,是記者的首要職業操守。 恣意炒作某國與他國客觀存在的部分不同意見,強加以“反對、抵制和阻撓”之名,不僅有違新聞職業道德,更會誤導視聽,蠱惑大眾。
西方媒體歷來對中國的基本國情視而不見:這個國家有超過13億人口。因此,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會上發言時,他們代表著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根本利益。如果有人能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就更容易理解為何中國在全球談判中,當國家利益與全球議程沒有必然交集的時候,會顯得猶豫,有時還不會退步。
外匯儲備、貨幣政策和貿易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國家事關重大。要求中國在一夜之間做出轉變是不現實的。中國政府首先要為13億人民負責,在這些關鍵領域一旦失策,中國將要承擔的后果可能不堪設想。中國是一個務實的國家,在許多國際會議上,中國也表現出足夠的靈活性和合作精神,在上周六“二十國集團會議”上,中國就是如此。
上周六,“二十國集團會議”在巴黎召開,湊巧的是,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的北京,一場中國主要國家領導人悉數到場的重要座談會也在同時舉行,包括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在內的領導們一起探討如何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水平。
巴黎和北京這兩個分別舉行的會議恰恰在提醒我們,中國政府在做出政策變動時首先會評估由此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去考慮巴黎G20會議上中國代表在一系列重大議題上的謹慎表態,就會明白他們的抉擇對中國國內治理具有何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中國在重大議題決策時要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時情況之復雜超過西方媒體記者的想象。中國的轉變和發展都需要時間,這是一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但漸進式的轉變并不代表中國政府拒絕承擔其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
事實上,每當某個國家或地區需要幫助時,中國都會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積極伸出援手。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并沒有像許多其他國家那樣使本國貨幣貶值以促進出口,而是選擇保持人民幣堅挺,為穩定國際貿易及金融秩序做出重大貢獻。十余年后,全球金融危機襲來,中國依然堅持與許多國家簽署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合同,積極引導全球經濟復蘇。很少有西方媒體談到這些客觀事實。
法國財長主持的這次“二十國會議”為恢復全球經濟平衡,保證各國協調一致,采取合理有效貨幣及金融政策等設置了一個正確的議程。中國政府代表表態愿意為解決這些全球問題做出自己的努力。下個月,中國對國際社會和本國人民的負責任態度將在新制定的“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得到具體體現,屆時中國全國人大將審議這一計劃。計劃中將明確提到要在未來五年內中國進口要提高一倍,同時加強中國在海外的投資,這對國際社會來說都是可喜的消息。
在將這些計劃變成現實的過程中,中國必然會積極地參加制定全球游戲規則。在多年的國際交往中,中國已經充分意識到,國際參與不應由一國壟斷,也不是零和博弈;中國知道雙贏和多贏的深刻意義。
本次巴黎會議上上,國際社會和西方媒體或許會對中國在人民幣升值及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的立場感到不滿,許多領導人催促中國盡早采取行動。 但中國完全有理由采取漸進的措施。例如,如果中國政府采取激進措施促使人民幣升值,那么在中國今年晚些時候執行新的進口政策時,那些向中國出口商品的國家注定會感覺其利益受損。
因此,在報道中國時,更加客觀、深入地了解中國或許是那些有志于涉華報道的西方記者要做的功課。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2/21/content_1204739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中國日報駐布魯塞爾首席記者 付敬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