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1日報道:一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在他個人的微博上,發起了“微博打拐”行動,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積極響應。不到兩周的時間里,網民上傳了1000多張兒童乞討的圖片。就是這次行動,使得從湖北潛山到深圳經營手機超市的彭高峰與丟失三年的兒子于2月8日重新團圓。與此同時,另外5個被拐兒童得到解救。
“微博打拐”的戰績使得不少質疑微博的人們認識到微博的傳播能力。國內不少媒體發表評論,突出了微博作為一個新媒體平臺在動員民間力量打拐行動中所起的傳播作用。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微博上說,我會通過微博和大家保持溝通,歡迎提供拐賣犯罪線索。對每一條線索,公安部打拐辦都會部署核查。
到2月10日上午止,于教授的微博已經有16萬“粉絲”和2500多跟貼。在我國,最早的微博2007年出現。截至去年底,我國微博客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311萬,在網民中占13.8%。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分析,微博客已經成為網民獲取新聞時事、人際交往、自我表達、社會分享以及社會參與的重要媒介。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微博不僅成為新聞的來源之一,同時也是搶先發布新聞的平臺。
但是,大家對微博的青睞也使得這個新媒介成為“雙刃劍”。2010年我國十大假新聞中的“金庸去世”一條,就首先在微博上發布。另外,所謂“各地教材大換血”也是從微博傳開。
由互聯網傳播假新聞并不局限在我國。所謂“冰島另一座火山爆發”和“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預報重大地震即將來臨”的假新聞都是從類似微博的twitter首先發布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可能利用微博制造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來提高自己微博的點擊率和跟貼。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們一些主流媒體為了吸引海量的網民安定微博客,不惜丟棄自己的新聞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拋棄了重要新聞報道議題,而去追逐網絡上發布的所謂“新聞線索”。一些編輯和記者不再下基層,而是依靠網絡來尋找線索和故事。
作為專業新聞工作者,我們歡迎民眾提供新聞線索。但是,我們不能拋棄我們的責任,保證包括五個W和一個H 所有新聞要素的真實性。不然的話,我們很有可能丟失新聞工作者的價值。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2/11/content_1198044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黎星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