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26日報道:1月24日至25日,中國—東盟外長會議在云南昆明舉行。這一在非常時期、非常地點召開的會議,對增進中國-東盟政治互信、深化雙方戰略伙伴關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這是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中國—東盟外長會議。會議本身不僅對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一周年具有慶賀意義,還將共同啟動“中國—東盟友好交流年”。會議期間,東盟外長集體考察昆曼公路。該公路2008年3月建成通車,長1818公里,北起中國云南省昆明,經老撾到達泰國的曼谷,有人稱它為“一線”連三國。
2010年,中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南海的島嶼爭端出現惡化跡象。一些國家指責中國“日趨明顯的擴張性軍事行動和強硬外交政策”,美國乘機高調介入。希拉里在東盟地區論壇上表態,說南海問題涉及美國利益,稱“美國有責任和有關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但本次中國—東盟外長會議參觀昆曼公路的議程卻透漏出這樣的信息:經濟合作將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議題。
盡管在此次外長會議召開前,中國駐東盟大使佟曉玲表示會議沒有安排討論南海議程,表示中國都不希望南中國海課題被炒熱,但是很多國外媒體卻將南海問題預測為會議重點。這說明中國仍然希望在此問題上仍然主張“擱置爭議”,強調合作,但是南中海問題則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大背景下成為了東南亞某些國家的一大心病,也成為一些西方媒體用以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絕好炒作題材。
但事實是 中國-東盟合作具有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這次中國-東盟外長會議將進一步加強雙邊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協調,使雙方能夠為地區和平、發展和穩定做出新的貢獻。2011年,東亞依舊肩負率先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谷的重任。作為戰略伙伴,中國和東盟將繼續以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為主要任務,保持領導人雙、多邊高層交往勢頭,落實第二份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
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是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首要戰略選擇。多年來,中國為了自身經濟發展積極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在未來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中國將繼續實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政策。
另一方面,發展經濟,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也符合東盟國家的根本利益。在今年1月份舉行的越南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未來越南將“發揮全民力量,繼續推進革新開放事業,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以實現到2020年把越南基本建設成為現代工業化國家的目標。”
同越南一樣,與中國存在海洋島嶼爭端的其他東南亞國家也都深知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對自身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南海爭端問題不可能失控到威脅地區穩定的程度。
其次,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系取得了長足發展,彼此間的經濟聯系遠遠超過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區域性組織之間的經濟聯系。2010年,雙方貿易額達2927.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首次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最后,中美關系出現改善趨勢。多年來,中美關系一直是友誼、合作和對立三種元素并存。2010年,對立的元素在兩國關系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美國重返東南亞,插手南海事務,對激化矛盾到了不應起到的作用。
2010年,美國高調重回東南亞,不無利用南海問題在東南亞地區培養勢力,平衡中國日益提升的影響力的用意。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能拿到桌面的意見,卻是反對“任何爭端國試圖在南海爭議中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重申“航行自由”以及地區穩定的重要性,呼吁各方尊重國際法以及在南海的“無阻礙貿易”。 雖然中國反對美國介入南海爭端,但就上述美國公開表示的主張看,中美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和沖突。許多東南亞國家也不愿意美國多度介入地區事務,主張南海問題是中國與爭端國之間的雙邊問題,應通過雙邊對話和友好協商解決問題,不需要外部介入。雖然不排除個別東盟國家為了本國利益暗中求助于美國,平衡中國在地區的力量,但作為一個整體,東盟不會讓美國參與南海問題。
加之近期中美關系有所改善,繼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訪問北京,與中國國防部官員進行磋商之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于1月19日抵達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峰會。雙邊關系明顯開始回暖。即使中國-東盟外長會議提到南海爭端的解決途徑時,美國因素所能起到的作用會十分有限。
未來,美國對南海問題的影響將日益衰退。中國和東盟國家關系的改善,將是南海爭端問題通過對話、協商途徑獲得解決的希望所在,而經濟發展和中國—東盟經濟合作的持續開展,相互間的經濟依賴不斷加深,將是南海爭端問題最終獲得妥善的解決的根本保證。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1/26/content_1191726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副所長李文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