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首席記者黎星發自美國芝加哥: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惟一一所為小學和初、高中辦的孔子學院經受挑戰,取得成功。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亞歷山大?格萊姆?貝爾(AGB)公立小學一個班的26名一年級小學生用漢語大聲唱著中國歌謠。他們中間,7個人站成一圈,圈里面有個孩子在跳舞。
唱到“找到一個好朋友”時,圈里的孩子就停在圍成圈的一個男孩或女孩前面。在第一圈或是第二圈的時候,他們用中文唱到“敬個禮,握握手”時,卻是先握手,然后再舉起右手敬個美國式的軍禮。
不過,隨著他們的老師喬斌一個手勢,他們馬上就改過來了。
喬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唱著,看著孩子們都很高興地玩兒這個中國傳統的游戲,他也顯得挺滿意的。
“我利用唱歌和做游戲不單是教美國孩子學唱中文歌,也是讓他們熟悉中國文化。”喬老師說。學校漢語課是芝加哥公立學校(CPS)的世界語言計劃的一個部分,他教5歲到9歲的孩子漢語已經有8年了。他每天教6個班,一周5天,有400個學生上課。
喬老師用的是一套專為小學生準備的名為《體會中文》的教材。
孔子學院楊靜悅院長說,這套教材是由屬CPS的孔子學院編寫的。這所孔子學院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惟一一所為從小學學生直到高中生而辦的學校。她也是CPS的世界語言計劃的漢語項目協調人。
《體會中文》教材是一個系列,由中國高教出版社編纂出版,中國漢辦免費提供。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一直跟進,直到上高中,喬老師說。
1999年漢語計劃開始實施,最初幾年楊老師和其他幾位中國老師很不容易,得緊緊抓住各種資源,自己做出教學大綱和備好課。過了兩年,來自陜西教育世家的喬老師,還有其他幾名教師在國內通過嚴格的考試和面試,才來到CPS。
11年前,在盧文亞開始在佩頓公立高中教書時,她是唯一的漢語老師,只有25個學生。現在,學校已經招了第二位漢語老師——路易吳,來幫助盧老師。如今他們有120個學生了。
楊院長說,那時教育資源也不夠。
10年前,李曉寶開始在瓊斯高中教課,她原來是西安的一位大學英語教師。當時李老師就發現她的學生們上中文課以關于中國的英文小說為課本。
那時候,楊老師在麥克考米克小學教漢語。她說那時候教學用的展示板都是她自己做的,自己涂的顏色。
喬老師說為了找靈感做教案,他到處挖掘,廣泛地尋找,包括一些大學的教材。他收集了小燈籠,大福字,剪紙和其它各種工藝品。當他在課堂上把彩色剪紙給一年級的同學看時,孩子們都興奮地叫起來了。
教漢語是個很大的挑戰。
首先,有些家長就抱怨:干嗎要學漢語啊,他們的孩子連英文的讀和寫都還沒學好呢,楊院長學著有些家長的腔調說。還有,其他學科的老師也抱怨說,漢語課占用了他們教課的寶貴時間了。
AGB小學校長考迪爾說,時間不夠是主要矛盾。
孩子學外語需要每天練習。可是,芝加哥規定,小學每天上課不能超過6個小時,所以孩子們在學校一個星期只能上80分鐘的漢語課。
有些高中也有同樣的情況。李曉寶老師說她試著讓她的學生在每天課后能能練上20分鐘。
有些好學生最多也就能花30分鐘練漢語,李老師說:“他們有太多其它的課程要學了。英語,數學和科學那都是他們的主科。”
考迪爾校長說:“在中國的孩子真該覺得高興,他們能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學英語。”她去年到中國訪問,在北京看了不少歷史古跡,在上海訪問了好幾所學校。
為應對這些挑戰,CPS也組織很多研討會,由老師們做各種各樣的探索,討論,互相交流經驗。
上周五喬老師的一節40分鐘的課上,當喬老師給一年級學生們看動物圖片時,他們爭相舉手,搶著用中文念“這是鳥,貓,熊貓或者大象”。他們還能說出餃子,紅燈籠,還有在中國農歷新年時,孩子們能收到裝著“吉祥錢”的紅包。
喬老師說:“除了唱歌、跳舞和看錄像,我還帶他們去唐人街做社會學習,他們就能第一手地感受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
李曉寶老師有一個收藏冊,都是她的學生們的圖畫課作業,有的是描述中國古代關于牛郎織女的浪漫故事,也有的是表現中國人在餐館吃飯的情形。
在佩頓高中的高一班上,吳老師在放有關各種運動的幻燈,叫他的學生們一邊模仿籃球、足球、乒乓球、高爾夫球和網球的動作,一邊用中文大聲讀出和這些運動相關的句子。
另一個是競賽游戲,要求做出一句最好的因果關系句子。格雷、菲利還有另外三個學生在一塊不大的白板上正在把打亂的漢字重新組織好。他們討論著各種可能,一邊翻著課本,一邊涂掉舊的,添上新字。格雷甚至不會錯過一個小小細節,哪怕是個逗號。
另外還有三組學生也在做同樣的題目,熱烈地討論著。
最后,格雷、菲利和他們的伙伴們拼出了這個句子:“因為他只有8歲,所以他不能開車。”不過,他們看上去有點失望,因為他們組沒有拿到最高分。
多年的耕耘,有了收獲。現在已經有12,000從小學和高中學生,像格雷和菲利那樣都在上漢語課了。菲利上小學時就學過一些漢語了。他說:“那時候學的差不多都忘了,不過我現在再撿起來,我喜歡學漢語這樣的挑戰。”
他很自豪,現在他能用漢語說“很失敗”!
老師們也很自豪,他們的學生中有些已經在大學把漢語或者中國研究作為主修或是選修了。
楊院長說,已經有2個學生由于在中文研究方面取得優異的學術成果,贏得了蓋茨千禧年獎學金。
還有,學生們發現學漢語并不影響他們其它學科的學習。有些學生發現他們的學習表現還進步了,楊院長說。
她還回憶說:“家長們不再抱怨,也開始幫我們了,比如為中文表演做服裝什么的。”
所有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的老師都說,當他們的學生對于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高時,也是他們最滿意的時候。
喬老師說他的學生們經常帶來和中國相關的東西,以展示他們對中國文化了了解。他也總是對學生們的提問感到很驚訝,比如說學生會問關于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這樣的問題。
當盧文亞剛開始講課時,她發現她的學生們甚至不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哪兒。她回憶說:“居然還有人說是香港。” 她說,現在沒人會再犯這種錯誤了,而且他們想了解更多的中國,會提出很多“令人深思”的問題,比如說為什么在中國的學生在學習考試上成績比美國學生好。
他們甚至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還有其它關于中國的題目了。“不學中文,他們就不可能有機會搞明白關于中國的事情。” 盧老師說。(中國日報首席記者 黎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