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7日言論版文章:1月4日至12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西班牙、德國和英國進行訪問。此次訪問意義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它表明了中國對歐盟這一最大的貿易伙伴的承諾。2009年,中歐貿易額達到3000億歐元,其中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占到了將近20%。目前,中國正在整個歐盟內部積極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第二,近年來,中歐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一些曲折,此次李克強對歐洲的訪問為發展中歐雙邊關系提供了新的起點。在去年10月舉行的歐盟-中國首腦會晤上,歐盟拒絕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且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雙方也沒有就貿易和外交政策問題舉行會談。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希望歐盟能夠保持穩定與繁榮。在過去一年中,歐洲經濟和歐元深受債務危機影響,歐盟各成員國被迫宣布采取財政緊縮政策。然而,各國政府卻發現,由于希臘、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民眾的抗議,以削減開支等措施為主要內容的財政緊縮政策難以實施。
由于一些國家的負債比率仍然較高,歐洲的財務狀況顯得十分脆弱,無形之中提高了這些國家的借貸成本。在上個月舉行的歐盟冬季峰會上,歐盟領導人就修改《里斯本條約》、引入歐元的長期穩定機制達成了共識,這反映了歐盟領導人確保歐元穩定的政治承諾。然而,如果金融危機在歐盟的一個或多個成員國爆發,市場將如何反應,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歐盟的對外關系也受到了財政緊縮政策的影響。歐盟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量的增加表明,歐盟各成員國對國內失業狀況的恐懼與日俱增。這一點也反映在最近的民意調查當中。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歐洲人為中國貿易政策對其就業情況的影響深表擔憂。
而與此同時,中國方面表示愿意幫助歐洲擺脫當前的經濟困難。在中國領導人向希臘和葡萄牙政府做出經濟援助的承諾后,李克強在西班牙一家報紙上發表文章表示,中國將繼續購買西班牙的國債。
中歐新一輪的戰略對話陷入僵局,貿易問題成為雙方對話最大的絆腳石。歐盟稱中國違反了WTO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條款,批評中國設置大量非關稅壁壘,為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制造了困難。中國則指責歐盟過多訴諸于反傾銷措施,制造中歐貿易摩擦。在去年10月的中歐峰會上,雙方在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朝鮮半島問題、伊朗問題、非洲問題、人權問題等多方面均未能達成共識。
然而在去年12月的一次中歐高層對話中,雙方就經濟和貿易爭端展開了討論,對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凱瑟琳-阿什頓在12月的歐盟冬季峰會上遞交了一份報告,承認了發展中歐關系的重要性。她說,繼續實施對華武器禁運是“加強中歐外交政策和安全問題合作的主要障礙”,并指出,中國不太可能接受歐盟對于民主和人權的觀點。
歐盟新任駐華大使馬庫斯·埃德雷爾日前抵達北京。上個月他告訴歐洲議會,如果中歐雙方能在增進相互理解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相信雙邊關系一定能夠穩步發展。
當下,中歐雙方正重新評估各自的內外形勢,李克強此時訪問歐洲恰逢最佳時機。然而,如果歐盟一直無法擺脫經濟危機,中國就會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傾銷調查。但幸運的是,目前歐洲經濟已經出現了恢復增長的跡象。據經合組織預測,2011年歐洲經濟將實現2.3%的增長。這一數字雖遠低于中國8.3%的經濟增長率,但比起2010年歐洲經濟預期增長已經提高了不少。
李克強此行對發展中歐關系的最大貢獻在于這次訪問能夠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長久以來,歐盟與中國在諸多方面無法達成共識。而以此次李克強在歐洲會見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英國首相卡梅倫為代表的雙邊高層互訪,將進一步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而這正是發展中歐關系的關鍵因素。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thinktank/2011-01/07/content_1180661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德國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資深研究員Fraser Cameron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