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5日言論版文章:在中國的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中國人,2011年中國面臨的最大經濟問題將會是什么?他們的回答都是:通貨膨脹。很多分析家也持同樣的看法。但是,他們或許都錯了。不可否認,目前居高不下的物價讓中國眾多家庭憂心忡忡。通貨膨脹帶動近期食品價格上漲,而由于低收入消費者的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的購買,所以食品價格上漲對這部分人群影響最大。
但是,我們經常忽略一個事實——低收入家庭通常就是生產糧食的農民。對于大多數的農民來說,糧價的上漲可以轉換為收入的增加。當然,這取決于糧價上漲的準確原因。比方說,如果是由于家畜或農作物患病,或者受到干旱或洪水的影響,糧價也會上漲,但農民卻會蒙受損失。
然而,對通貨膨脹深表憂慮的人們傾向于認為,近期糧價上漲的背后另有原因。一種觀點認為,過去兩年中,貸款數量的迅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糧食需求量的增加。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工人工資的增加。在各類食品中,價格漲幅最大的是蔬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
如果事實果真如上所述,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擔心。貸款推動糧食需求量也好,勞動力短缺促使農產品漲價也罷,總之,收入逐漸由較為富裕的城市居民向相對貧困的農村居民轉移,農民的口袋鼓起來了,我們應當對這一轉變表示歡迎。只有通脹超出糧食領域,擴展到人們生活的其它方面,問題才算真的嚴重。然而目前幾乎無任何跡象表明通脹已擴展到糧食以外的領域。
不可否認,由于糧食漲價,城市貧困家庭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苦,但我們不應夸大他們所面臨的困境。目前,政府正通過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補貼對他們進行幫扶。而政府也應對當前正在實施的一些措施,如限制商販哄抬糧食價格、調運儲備糧以增加糧食的市場供應等持謹慎態度。因為,這些措施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困難,卻無疑會給農村低收入群體雪上加霜。
此外,如果高糧價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緊接著受益的就是城市的低收入群體。當農民工在自己的家鄉就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時,愿意外出打工的人就會減少。其結果是,過去和農民工競爭的城市工人也會由于勞動力緊俏而增加收入。
但也有人認為,最近物價的上漲并沒有帶來工資的上漲。2009年之前和之后,人們的工資水平都得以迅速提高,唯獨2009年當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工資的上漲出現了停滯。在2008年之前,農民工帶回家的錢一直成倍地增長。
在這種背景之下,最近的工資上漲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也沒有理由認為,最近工資的上漲是因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這表明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最有可能的就是去年夏天大范圍的洪水使得糧食作物遭到毀壞,進而減少了糧食的供給。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糧食減產,無糧可賣,因而無法從高糧價中獲益。此外,這也意味著糧價上漲可能是暫時的——當下一個收獲季節來臨,糧食供應充足,糧價勢必會回落。進一步的結果是,2011年,中國的通脹不會像人們擔心的那樣強勢,而是會得到抑制。
另一點,在通脹的中期階段,農民的收入并不會有太大的增加。實際上,今年擺在中國面前最大的挑戰不是“戰通脹”,而是如何將國家的財富放進城市和農村居民的口袋。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將經濟平衡放在首位,但是,如果工人不能更多地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一目標將很難實現。
在過去十年中,人們的工資水平大幅提升,但相比之下,政府和企業獲益更多。正因如此,國內消費投資的增長遠遠高于消費的增加,中國企業產量的增加也遠超國內需求的增長,大量產品用于出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改變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在中期階段,中國已經不能繼續依賴外國消費者,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然而這也關系到中國同世界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國和美國的關系。
如果中國不能通過減小貿易順差的方式實現全球經濟的平衡,就會使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在2012年美國大選之前得到眾多的擁護。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1-01/05/content_1179551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倫敦宏觀經濟研究咨詢公司資本經濟的高級經濟學家 Mark Williams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