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1日言論版文章:2010年是中歐建交35周年。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中歐對雙邊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盡管如此,同2003年和2004年的中歐蜜月期相比,中歐關系在重大事件方面仍未取得太大突破。
首先,雙邊高級別的互訪進一步增多并不斷深化。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與9位歐盟委員會委員在北京與溫家寶總理會面。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務委員的陪同下回訪布魯塞爾。開啟了雙方高級別互訪的先河。2010年4月底,巴羅佐主席與歐盟委員會委員再次訪問中國。半年后,溫家寶總理也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重訪布魯塞爾。此外,中歐戰略對話也由副外交部長級別,提升至目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與中國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的水平。雙方首次新級別的戰略對話于今年9月舉行。此外,中歐經貿高層對話(HED)繼續推進,到本月為止已經舉行了三次。雙方領導層如此高頻次、高級別的交流表明,中國與布魯塞爾的伙伴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二,作為中歐雙邊關系基石的經貿合作持續增長。過去六年中,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也已經成長為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也繼續保持著對歐盟巨大的貿易順差。今年1月到11月,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已經達到1307億美元。歐盟依靠反傾銷以及保障措施來保護內部市場,其反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傾向越發明顯——今年頭10個月,歐盟對中國發動總共10起貿易救濟調查,超過了2009年的數量。中國試圖令歐盟相信,其對歐盟的貿易順差是歐盟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造成的。盡管過去歐盟始終不理會中國的辯解,但目前來看,布魯塞爾已經在考慮放松其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數天前剛剛結束的中歐第三次經貿高層對話中,歐盟同意與中國召開首次會議,促進雙方在高科技領域的貿易往來。盡管這表明中歐向著平衡貿易邁進了一大步,但歐盟究竟何時放松其對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第三,同樣面臨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嚴峻挑戰,中國和歐盟的表現卻大不相同。中國是最早走出危機的國家之一,而歐盟至今仍然身陷經濟危機的泥潭。其中,歐元由于歐盟幾個成員國的負債累累而顯得尤為脆弱。中國屢次表示支持歐盟采取措施解決其主權債務危機。溫家寶總理在10月訪問雅典時曾向希臘領導人保證,中國政府將購買希臘國家債券,并增加在希臘的投資。一個月后,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葡萄牙時也承諾,中國將采取具體的措施,幫助葡萄牙緩解國內危機。在本月舉行的中歐第三次經貿高層對話中,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表示,中國將支持歐盟采取一攬子金融穩定措施。中方做出的支持承諾不僅限于幫助保護其在歐盟的投資,還包括提升對歐元的信心等。至于這些努力將對中歐關系產生多大影響,我們將拭目以待。從1989年到現在,歐盟一直對華實施武器禁運,并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盡管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和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在這些問題上,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至今仍存在巨大的分歧。中國的經濟援助或許能對改變歐盟一些成員國的態度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歐盟委員會內部若要達成共識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第四,對于歐盟來說,2010年是其發展對外關系至為重要的一年。《里斯本條約》的正式生效,使歐盟設立了歐盟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經過一年左右的籌備,今年12月初,歐洲對外行動機構也得以成立。這些變化的直接影響表現在中歐間各種對話的制度安排方面。過去由歐盟三駕馬車負責各級別會議的情況得到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歐盟理事會主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以及歐洲對外行動機構在對話中共同代表歐盟。然而,盡管歐盟在對外關系領域中頗具雄心,但歐洲對外行動機構將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將扮演怎樣重要的角色,這些都要在未來幾年中才能看到。
在歐盟內部,各成員國一致認為,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在外交事務中也更加具有發言權。這一變化要求歐盟不斷調整自身,為中歐關系的發展制定更為恰當的政策。中歐雙方為未來幾年制定了詳細的合作計劃,希望在合作中,雙方能夠不斷增進相互了解和對彼此尊重,共同推動中歐關系邁向新的高峰。(作者門鏡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