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0日專欄文章:我到紐約來看望妹妹似乎沒選對時間。正好趕上這里下暴雪。猛烈的大風和隆隆的“雷雪”,上周日席卷了美國東部地區。
當地居民似乎很快地適應了這場暴雪。不過,雪下得真不是時候,就在圣誕節的第二天。上周日到周二,總共有4千多飛機航班被取消,幾十萬人受困或被迫改變旅行計劃,以紐約為中心北上波士頓、南下華盛頓的火車也停駛了,連地鐵、輕軌也受了嚴重影響。
很多人無法去上班,那也就意味著還有些人就要干雙倍甚至三倍的活兒。上周日晚,我在飯店里就聽見大廳服務員在說有一些出租車司機整夜被困在路上。城市清潔工要花上好幾天才能清除街道上的積雪。
即便如此,也沒有能擋住節日購物人們的熱情。不論是當地人,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沒有幾個能抗住圣誕節后大減價的巨大誘惑。很多商店的折扣都打到7折甚至4折了。
但是血拼的人們失望了,周一很多店鋪都大門緊閉,因為好多店員們都沒法來上班。
總的來說,美國零售業打折季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5%,也給臨近新年的美國經濟注入一點“強心劑”。
不過,在北京,日子照舊。我給父母打電話時,他們就抱怨說天氣很冷,父親告訴我北京都沒有飄雪花的跡象。因為氣候太干燥了,不少他已退休的老同事都感冒了。
當然,北京也沒有圣誕節后的甩賣。至少,和美國的售價相比,北京的物價還是保持在相當的高位上。我在紐約看到一件羽絨服才賣77美金,合514元;而同樣的羽絨服在北京肯定賣800元以上。
周日,我妹妹花了8美元多點(相當約53元人民幣),買了條一磅半的海鱸魚。要是在北京,同樣的魚要貴不少。
難怪住在美國的中國人經常說國內進口商品賣得太貴了。舉個例子,在美國,一個118毫升裝的哈根達斯冰激凌賣1.49美元(9塊錢人民幣),同樣的東西在國內得賣27元到35元。
當然絕大多數人不買哈根達斯冰激凌,但是我們所有人都還是強烈感受到了零售物價的上漲。就連最近溫總理在和中國網民連線交流時,也在為物價上漲道歉。
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我還是感覺到全世界的經濟仍然是扭曲的。我們聽到很多鼓勵美國人要節約的話,但是實際上的低價格和各種便利只能鼓勵這里的人們消費。這好像也給中國以及其它的亞洲國家帶來好處,因為它們都依賴美國市場。
再回到國內,也有很多鼓勵中國人消費的說法,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我們早已根深蒂固的那種有備無患的觀念,使得人們攥緊錢袋,不消費。
總的來說,情況好像有點不對勁。咱們中國制造的和賣出去的東西都那么便宜。而我們買的東西又都那么貴。要是我們再把碳排放的成本加在零售價上,加在旅游支出上,中國人只有更加賣力工作,才能改善生活水平。
我相信這種全球經濟的不平等也不光是在中國,其它的新興經濟體像印度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都必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確保來之不易的經濟發展不被那些貪婪的全球資本家吞食掉。(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黎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