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8日報道:當氣溫降到零下5攝氏度,大多數人最不想做的可能就是深海潛水。
但是,對于大連職業潛水員王書輝來說,他不能逃避,因為冬天是他最忙碌的季節,每天都要潛到海底采捕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
“中國人講究冬季進補,海參等海珍品正是最好的補品。”他說。
王書輝的家在獐子島鎮,位于黃海深處,距離大連56海里。他是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獐子島漁業”)的一名員工。
獐子島漁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獐子人民公社。2006年,獐子島漁業在深交所上市后,獐子島鎮人民政府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王書輝和鎮里其他的戶籍人口一樣,都享有一份獐子島漁業的股權收益。
秉承“耕海萬頃、養海萬年”的理念,獐子島漁業已建成的海洋牧場面積超過1500平方公里。公司在國內率先采用底播增殖技術,將培育好的扇貝苗、鮑魚苗、海參苗投入深海,使其在海底自然環境中生長。同時,將海區劃分為幾塊,采用輪耕的作業方式,對養殖海域進行生態修復。
王書輝說,鎮上大多數年輕人都在獐子島漁業工作。有的在育苗廠,有的出海捕撈,還有一些去了國外的合作公司工作。
王書輝17歲開始做潛水員,“因為工資高”,年收入至少是普通員工的三倍。僅在去年,他就賺了18.1萬元。
在外人眼里,潛水員是高收入高風險的職業。30歲的王書輝不這么認為。“跟老一輩潛水員相比,我們現在幾乎是沒有什么風險的。”他說。
他所指的老一輩潛水員就包括今年80歲的王天勇。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為招待首度訪華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國宴破冰采鮑。
王天勇回憶說,由于產量有限,“黃海明珠”獐子島的鮑魚在當年都是專供北京的。1971年12月,距離尼克松訪華還有兩個月,時任潛水隊長的他接到命令,為北京采捕1噸鮑魚。
那時候,人們沒有冬天采鮑的習慣。潛水員們花了7天時間,才在海底找到鮑魚聚堆的地方。
“海底有無數的珍品,就像銀行一樣。潛水員就是這個銀行的出納員。在接下來的8天里,我們從海底銀行收獲了1500公斤鮑魚。”王天勇說。
當時的潛水設備十分簡陋,而且氣溫只有-10℃,潛水員們隨時都有被低溫或被壓力差傷害的危險。潛水員浮出海面后,手都被凍麻了,如果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的反應,還不得不潛回海底減壓——那時候沒有更好的辦法。
“也有人抱怨‘犯不著為美帝國主義冒這個險’,但我們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并且很驕傲國家領導人用我們獐子島的海鮮招待貴賓。”王天勇說。他當了23年潛水員,現在,右腿由于減壓病沒有治好而一瘸一拐。
與當年的艱苦相比,新一代潛水員們有了更多的保障。王書輝他們現在擁有專業的潛水設備,還配備了水下電話和減壓倉。不過,由于獐子島的海鮮現在已經銷往世界各地,60名潛水員的工作更忙了。
每天早上7點鐘,王書輝去上班,與同事們一起出海采捕。一艘船上通常有三名潛水員,他們輪流在水下工作。每次潛水,大約在水下工作25分鐘,撈上來50公斤的海鮮。一般說來,每人每天在水下工作的時間從2到6個小時不等。
“工作不累。有時,我們上午就能完成一天的采捕任務,剩下的時間就自由支配了。”王書輝說。
他還想再做兩年潛水員,然后轉到其他的崗位,因為公司規定潛水員從業時間不能超過15年。
王書輝說他還會繼續在島上工作,雖然他已經通過公積金貸款在大連市內買了一套房。
“我喜歡這里的生活。你看,我們有干凈的天空、蔚藍的大海、柔軟的沙灘、美味的海鮮、良好的治安……還想要什么呢?”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m/dalian/2010-12/28/content_1176458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張小敏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