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7日評論文章:以2009年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中國南京市舉行為標志,中歐關系似乎走出了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見達賴以及奧運火炬在歐洲傳遞多次受阻等事件的陰影。自那時以來,除中歐領導人頻繁互訪以外,中國還向歐洲派出了規模龐大的采購團,并為緩解歐洲債務危機伸出了援助之手。
將于2010年11月25日~26日在德國第一大港口城市漢堡舉行的第四屆中歐經濟峰會,將使中歐經貿關系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其積極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據報道,本屆峰會的主題是中歐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加強合作以及如何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毫無疑問,中歐如能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并為之采取有效措施,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將更加豐富,中歐經貿關系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中歐關系先后經歷了建設性伙伴關系、全面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三次飛躍。在政治上,中歐雙方已建立起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和17個政治磋商機制,啟動了中歐伙伴合作協定談判。在經濟上,雙邊貿易額在35里增長了176倍,并且連續6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躍升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技術來源地和第四大投資來源地,文化上,雙方交流互動日益頻繁。毫無疑問,雙方已成為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中國的快速發展對世界格局的走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歐盟應該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力量。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歐盟不應該將中國的快速發展視為其面臨的威脅,而是應該將其看作千載難逢的機遇。
誠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市場條件很難說是完美無缺的。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不足為怪的。一方面,中國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大力凈化市場環境,增強企業誠信守法的經營意識,形成自覺抵制假冒偽劣商品的社會氛圍,積極營造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歐盟應該承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進步,并積極配合和支持中國采取的行動。
最近幾年,歐盟對中國的投資環境有較多的批評。例如,由歐盟在華企業組成的中國歐盟商會(以下簡稱中歐商會)在2010年9月2日發布的第十版《2010年~2011年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稱,中國仍然是全球管制最為嚴格的市場之一,因此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經營仍然面臨不少阻礙。該報告還指出,更開放的市場準入和更公平的環境不僅有利于中國吸引歐洲的投資,而且還可促使中國經濟向更均衡的發展模式轉型。為了使歐盟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必須為其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更開放的市場準入。
中歐商會的上述判斷有失偏頗。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以及市場環境都會不斷變化,中國亦非例外。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會產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因此中國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以稅收減免為代表的“超國民待遇”政策保障。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外國企業面臨的制度性成本明顯降低。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也日益加劇。歐盟不能把中國市場上競爭的加劇視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
從2010年12月1日起,中國將不再為外資企業提供“超國民待遇”。面對新的時代,歐盟企業應該停止對中國政策調整的抱怨,摒棄對中國經營環境變革的猜忌,在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發揮其比較優勢,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投資經營方式,抓住中國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戰略機遇。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thinktank/2010-11/27/content_1161826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江時學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