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6日報道:2010年9月12日下午,北京房山安琪兒孤兒培訓學校的孩子們都沒有睡午覺,因為他們聽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紛紛奔走相告:“小提琴家要來教我們拉琴啦!”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并不知道小提琴是什么,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的興奮勁。
學校老師張梅說:“你真沒看到孩子們當時的樣子,當‘音樂之帆’的老師打開琴盒,把小提琴舉起來的時候,他們各個‘哇’的叫出聲來。”
拿著小提琴的老師是陳倩——“音樂之帆”的執行總監。“音樂之帆”成立于2009年2月,是一個由幾位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發起的音樂慈善項目,旨在幫助貧困兒童通過免費的學習音樂獲得自信,從而改變他們的命運。
2003年由中國收養中心在全國做的一次調查發現,74%的孤兒有行為問題,這一數據是有雙親的孩子的6倍。
“我們希望通過古典音樂來觸摸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的內心,從而使他們遠離因命運的傷害帶來的自卑和孤獨,”29歲的陳倩老師這樣說道。
“音樂之帆”自成立以來,已經在北京房山安琪兒孤兒培訓學校和蒲公英學校——北京第一所專門收納低收入外來農民工家庭孩子的私立非盈利中學建立了兩個交響樂團和一個合唱團。至今,這些孩子多次登臺演出,其中包括由中國影星李連杰建立的壹基金的一次頒獎典禮。
相形于音樂治療在西方的盛行多時并收獲頗豐,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盡管“音樂之帆”的項目負責人不希望這一兒童音樂慈善項目以音樂治療的名義被提及,而諸多教育界專家都認為,這一項目是以音樂介入一個長期處于弱勢群體的先驅。
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協會副會長魯天龍表示,教育部門非常重視學校的音樂教育,可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比如孤兒和來自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是常常被遺忘的:“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外來務工者的子女在普通的公立小學中占了很高的比例。但是,教育界更關心的卻是是那些重點學校——‘音樂之帆’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激發自信
42歲的柴亮是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的教授,也是“音樂之帆”的創始人。柴亮說,他建立“音樂之帆”,就是希望把音樂學習——這一基本上專屬于富裕家庭孩子的專利也帶給貧困的孩子們。
柴亮的靈感來源于委內瑞拉的西蒙·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
2009年1月,國家大劇院的一場交響音樂會帶給他很大的震撼。30年前,委內瑞拉指揮家何塞·阿布呂爾集合了11名4到6歲的孤兒和小流浪漢,每天給他們免費上音樂課,并由此建立了一支兒童交響樂團。
這一舉措得到了廣泛響應。30年之后的今天,委內瑞拉已有約250支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的交響樂團,而這些音樂家都曾有過貧苦的童年。
這使得柴亮感觸很深:“那些可能成為社會隱患的人反而成了音樂家和社會名流。”于是柴亮和他的朋友郭勇在一個月后建立了“音樂之帆”,希望把這樣成功的經驗借鑒到中國,以此帶給貧困孩子們對音樂的感悟,以及一種“地位感”。
“貧窮所帶來的最痛苦和悲慘的不是食不果腹、流離失所,而是一種無名的感受,沒有身份、沒有認同、沒有尊嚴的感覺。但在樂團與合唱團中,這樣的經歷會讓孩子們獲得一種高貴的內心,他們可以成為社區和家庭中的模范。”陳倩說。
盡管“音樂之帆”羽翼未豐,但兩年的努力已略有成效。今年夏天,由蒲公英學校的孩子們組成的蒲公英交響樂團在一個全國小提琴藝術節與許多學習多年的少年宮團隊同場競技,獲得了表演獎。這令孩子們興奮,更令老師們欣慰。
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郭珊女士說:“孩子們第一年上臺時都很緊張,今年就好多了,我們漸漸看到孩子們的自卑被自信所取代。”
追夢的孩子
郭婷婷是蒲公英學校初二年級的學生。出生后不久,她便隨進京務工的父母從老家——河南省信陽市來到了北京。而在過去的13年里,偌大的北京,她的家卻沒有離開過南五環外塵土彌漫的市郊。
她還有一個9歲的弟弟,父母在附近的一個工業區靠打零工賺錢。并且由于家庭經濟拮據,學校免收她一個學期680元的學費。
“音樂之帆”去年2月來到蒲公英學校,郭婷婷便成為了第一批學小提琴的孩子:“一共有8種樂器可以選擇,我每個都很想學。”
但一開始她只懷抱著對小提琴美好的憧憬,卻忽略了要學好它,必須要經歷的漫長而勤勞的練習。幾個星期過去,她便突然退出了;可就在一個星期后,她又回來了。
“我想到,拉小提琴是我到現在為止做過的最重大的事情,如果我放棄了,我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稚嫩的聲音中透露著一種超越她年齡的成熟。
華東師范大學于近三年在中國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濟南做的研究表明,外來務工者的子女在新的城市中會經歷社會融入和心理融入的巨大困難。此項研究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崔麗娟教授說:“如果一個孩子被這個社會邊緣化,他心里會充滿仇恨。”
帶著這樣的觀念,“音樂之帆”的聲樂教師王辰表示,兒童交響樂團的建立不僅僅是給孩子們提供樂器技能,更是使他們在碰到各種各樣復雜問題的時候,能有一顆堅強的內心。
現在的郭婷婷已經離不開她的小提琴了。無論何時,當她感到失落,她都會去拉小提琴。她說,那是她力量的源泉:“去年,當我第一次隨著蒲公英交響樂團登臺表演時,我心里很緊張,因為我知道下面坐著很多有錢人;但現在我不害怕了,因為我不再感覺低人一等。只要我珍惜機會,好好練下去,我也一樣會成功。”
今年9月,“音樂之帆”又來到了北京安琪兒孤兒培訓學校。其實是在蒲公英還是在安琪兒,孩子們都和郭婷婷有一樣的感受。
陳倩說:“通過小提琴練習,他們會知道什么是有奔頭的。他們會堅持練習并奮斗下去,因為有一天,即使他們一無所有,音樂會是他們可以依靠的。”
挖掘天賦
兒童交響樂團為這些孤兒及農民工子女提供了與社會連結的紐帶,但也有心理健康專家指出,這樣的做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又一次的傷害。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主任高天說,他非常贊賞音樂家們通過專業音樂訓練來培養有天賦的孩子,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沒有音樂天賦、卻也需要心理幫助的孩子可能就被漸漸忽略了。而在很多狀況下,一個越是沒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往往是更需要心理慰籍的。”
高天教授說,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在過去幾年中陸續有過一些為貧困孩子建立的大型民樂團,但幾乎沒有能長期運作的原因,包括有一個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災區綿竹的民樂團。
對于這樣的質疑,“音樂之帆”的陳倩老師說:“我們為孩子們做的,與他們的天賦無關。只要他們愿意學下去,我們就珍惜每一個孩子。”
除卻這樣的擔心,絕大多數的專家都認為柴亮建立兒童慈善樂團的做法非常好地引起了社會對貧困、弱勢兒童的注意。多位專家都在采訪中表示,希望這個項目會激發全國各地更多的音樂家來推廣這樣的做法。正如同委內瑞拉的經驗,由一個先驅項目,最終形成了全國性的惠及數萬人的音樂慈善體系。
“做這樣的項目確實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孩子們需要的正是我們這樣的投入,而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捐贈儀式。” 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郭珊女士說。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2010-11/26/content_1161197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周文婷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