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3日報道:林業專家警告,草原很可能成為中國沙塵暴的傳輸帶和新源區,草原沙地將成為沙塵暴的新源地。
草原沙地,如內蒙的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和科爾沁沙地,是草地因長期遭受風蝕退化而形成的流動沙丘和沙地,將成為沙塵暴的新源地,中國科學院張新時院士在周五舉辦的中德合作北方框架項目氣候變化與荒漠化專家咨詢會上表示。
他說過度放牧是導致90%的草原退化成沙塵暴源的主要原因。
中國干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大約4億人口的生計緊密依賴于干旱地區資源,而干旱地區正在遭受著荒漠化的威脅。
中國干旱區貧困程度高,而且正在承受著自然資源如水、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壓力,這些干旱區的貧困人口面對氣候波動和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是十分脆弱,也是最不容易適應的。
林業局治沙辦主任劉拓認為有效控制荒漠化和恢復植被已經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張院士介紹中國沙塵暴發生的地帶由西北向東南運動,起源中亞荒漠地帶,途經蒙古西伯利亞草原,擴散至東亞農牧交錯帶。而青藏高原和內蒙古草原都坐落在中國西北地區。
《新聞晨報》11月3日報道通過對上百個氣象臺站的沙塵記錄統計,科學家們發現,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生區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 沙塵暴發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隨時間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對于其他沙塵暴發生區,高原更容易將沙塵等細粒粉塵物質揚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風急流正是亞洲粉塵遠程傳輸的主要動力,甚至可以將沙塵傳往遙遠的北太平洋地區。
此前確有科學家推測,通過對比我國沙塵暴和日韓黃沙天氣的月際分布,日韓兩國冬季的黃沙大部分應該來源于青藏高原。“當然,青藏高原地區的土地沙化并非完全由當地人造成,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類活動也會加速這一沙化進程,但無論如何,這些不計后果的行為最后會成為全人類的負擔。”中科院的專家們擔心,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青藏高原可能會成為今后全球重要的沙源地之一。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楊維西教授介紹50年來全國平均氣溫升高了1.1攝氏度,平均每10年上升0.22攝氏度,明顯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溫速率,而青藏高原近50年來也上升了0.77攝氏度。
1960年到2000年期間,全國冰川面積比上世紀60年代縮小了5.5%, 冰川儲水量減少了7%,僅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造成全國冰川水資源總儲量凈虧所5869億立方米,相當于10條黃河一年的徑流總量。
隨著溫度不斷上升和降水分布不均,中科院蔣有緒院士預計2010年到2030年中國西部地區缺水量大概為200億立方米。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1/23/content_1159264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茜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