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0日報道:浙江溫州 — 相貌堂堂的虞憶洲有著電影演員一樣的出色外表。
的確,他也渴望能在英國學習電影制作,然后加入電影界。但是他的父母拒絕為他支付學費,他們只同意兒子進入商學院。
究其原因,原來是現年27歲的虞憶洲不得不遵從父命在溫州繼承價值百萬元的家族鞋廠。虞憶洲的父親認為兒子在接管企業之前需要接受合適的商科教育。
像虞憶洲這樣的家族企業繼承人還有很多。在我國,目前私企的數量約有七百萬。
改革開放30年,私企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家庭產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創辦企業的一代人開始計劃退休,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把公司經營交給家庭內部成員。但是對于這些繼承人來說,接管家庭企業則是困難重重。
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九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超過60%的家庭企業計劃把產業交付給子女管理,其中一半表示將會在未來十年之內完成這一交接。
在我國最強的經濟省份——廣東,家族企業貢獻了該省超過40%的經濟總量。新華社報道,我國目前有超過七百萬民營企業,創造了我國70%的GDP。這些企業掌控著約20萬億元資金,支付著超過國家三分之一的稅收,而且提供的就業機會占到全部新就業崗位的80%。
因此,這些家族產業的實力狀況及未來發展不僅影響著企業本身,也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經濟態勢。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允許設立民營企業的城市,溫州并不是只有家族產業。該城市也有許多大型鞋廠,其中就有于虞憶洲的公司,志誠鞋業。
可以說,注定子承父業的于依周從出生那一刻起,身上就肩負起巨大的責任。
“以后也只能把電影制作當成一種個人興趣吧,當做事業來發展已經完全不可能了,”他說。
虞憶洲有時候甚至會羨慕他在上海做化妝品公司市場助理的妹妹:“她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做起來更有激情,也沒那么多壓力。”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與他們父母矛盾重重。上一代一方面仍然掌控著家族企業,同時也希望孩子可以做好繼承的準備。
“兩代人之間的爭執時有發生,”陳雪頻表示。他是“接力中國青年精英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一協會為培養家族公司的年輕管理者而設立,2007年開辦以來,在過去的三年里已經招錄了超過100位成員。
陳雪頻說,該協會成員中有30%在海外留學。“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經歷使得兩代人難以相互理解。大多數家族企業創始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們的成功主要依賴于不懈的努力,豐富的社交網絡和機遇。”
然而,他們的子女通常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許多已經接觸到了現代管理理念。由于大部分創始人仍然握有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年輕的管理者很難將個人的想法付諸實踐。
比方說,市價數百萬元的溫州帝邦鞋業如今有三分之一的經營管理權由年輕的謝樹聲負責,但是公司的運作大權仍然在他父親手里。
謝樹聲開始嘗試運用自己的管理理念經營公司倉庫,安裝了一系列電腦裝置。在這之前,工人只能將貨物的進出記錄在本子上,由于記錄不夠精確,曾遺失過許多貨品。
但是即便計算機系統運轉良好,給公司帶來了收益,謝樹生的父親卻只是記著他在工作中過去的失誤。“我和父親在一起工作有一年了,他從來沒有表揚過我。”
出生于80年代的謝樹聲記得父親當年白手起家時只能雇傭不到十個人,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因此即使公司現今已有超過一千名工人,他還是習慣大事小事都事必躬親。
“如果看到地上有廢紙,他都會直接致電清潔部門質問,并且自己將廢紙撿起來,”謝樹聲說。
小謝與公司里的一些中層領導也有矛盾,特別是在公司里任職已經超過20年的那些高級經理。“他們可能不愿意讓我做管理,因為他們還是把我當成當年的那個小孩子。”
小謝的職業道路其實早就被父母規劃好了。“高中畢業后我去加拿大念書,父母要求我選擇經濟專業。作為獨生子,我知道他們一定會叫我回國來接管企業。”
作為全球主要鞋業制造基地之一,溫州去年對美國的出口總值共達到2.18億美元,位居第二。歐盟是溫州最大的海外市場。2009年,溫州鞋的出口總值達到29.1億美元。
在溫州這個居住著800萬富人的城市里,許多年輕人開著豪車。
“接力中國青年精英協會”的陳雪頻說,第二代管理者在公司里更像是明星員工,走到哪里都被關注。如果他們做的好,大家覺得理應如此。如果做砸了,就會被認為不夠努力。
浙江和廣東省的許多地方政府都為年輕人開設了培訓課程,尤其針對那些對管理業務尚不熟悉的青年領導。培訓課程設計到中國經商環境和高效公司運作技巧等等。
然而,一些專家也表示家族企業應該考慮雇傭專業經理人才,而不是將任務強加于子女身上。
武漢中南大學經濟法學研究中心專家錢學鋒表示,改善管理體制比提升年青一代的經營素質更有意義。
錢學鋒說,家族企業的發展依賴于一個所有權和管理權相分離的現代體制,只有聘用具有專業素養的經理人才能實現真正的革新。
陳雪頻也支持雇傭職業經理人。但是他表示,家庭企業采用這一策略為時尚早,因為我國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職業經理可以滿足這種需求,而且企業的所有者還是更加信任他們的家庭成員。
“這就是適者生存,畢竟只有年輕人才可以承受來自企業內外的雙重壓力。”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bizchina/2010-11/19/content_1157977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趙艷蓉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