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6日報道:第一臺重慶制造的惠普筆記本電腦在1月26日下線了。在閃亮的橘色金屬外殼上分別印著的是這座西南部城市重慶和美國公司惠普的標志。
這臺電腦僅僅是惠普宏大計劃的一個開始。重慶的相關資料顯示,惠普計劃在2012年實現在全球年產6500萬臺筆記本的目標,其中的2400臺都將在重慶生產。在此之前惠普筆記本電腦的中國生產基地是在上海,而它現在決定將其部分的生產功能轉移到山城重慶。
惠普的西移并不是一個特例。惠普所在的重慶西永微電子園區內,還聚集著富士康,廣達,英業達這三家電子產品生產巨頭。
近幾年有很多沿海的企業將其部分生產功能或廠區轉移到西部內陸地區。2005年開始建立的重慶西永微電子園區在2008年底之前所得到的從沿海城市轉移來的投資大約有10億美元,而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新增的這部分投資已達30億美元。
朱江,西永微電子園區的副總經理,在接受采訪時稱制造業在沿海發達地區的成功有賴于當時廉價的勞動力和國家優惠的保稅政策。“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和能源價格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察覺到了繼續在東部生存的困難,而對有些企業而言西遷成為了必然,”朱江說。
37平方公里的西永微電子園區配備著目前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綜合保稅區。園區雖然還沒有完全建成,但繁忙的車流,裝修中油漆的氣味和建筑時所發出來的聲響預示著重慶西部這塊土地的即將到來的繁榮。重慶政府計劃將這塊土地打造成中國西部的硅谷,到2015年可以實現年產8000萬臺筆記本電腦,進出口額達800億美元的目標。
但是目前將工廠西遷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尤其是在產業鏈方面。
“過渡時期是最難過的,”英業達重慶的經理簡錦焰說。在11月底即將投產的英業達重慶公司計劃在年底前生產50萬臺筆記本電腦。
“但是現在在重慶生產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成本比在我們江蘇基地生產貴4美金,因為百分之九十五的原材料都需要從東部運過來,”他說。
重慶政府雖然已宣布它將在2015年使IT產業在重慶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但這個雄偉的目標仍不能改變這座以汽摩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城市在IT業相對薄弱的基礎。賽迪顧問,總部在北京的咨詢公司,指出IT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供應鏈都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
而英業達希望能改變這個現狀,爭取在明年年底之前實現百分之七十的原材料本地化。這個臺灣公司目前實施的策略是優先將訂單給在重慶設廠的供應商。
“一個麻煩的問題是,只有配套非常完整的供應鏈才能吸引大的生產廠家,如惠普這樣的過來,但是如果沒有足夠大的生產廠家的吸引,供應商也不會愿意過來。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簡錦焰說。
但是據胡小鵬,賽迪顧問算機產業研究中心的副總經理的預測,隨著東部勞動力成本的增高,越來越多的企業西遷,供應鏈再過2-3年就可以發展成熟。
重慶目前仍然使用的是2008年的最低工資標準,從560元到680元不等。而在今年5月廣東省的最低工資標準再次上調,從920元到1030元不等。西部還有東南沿海所不能匹敵的人力資源優勢。重慶所能輻射到的六省共有3億人口,是中國大多數農民工的故鄉。而且在西部運營一個工廠的成本也相對便宜。重慶的工業用電大約在0.55元每千瓦時而在深圳,這個價格大約是0.88元。
中央政府針對支持西部大開發的企業還有降低稅收比例的優惠政策。
除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之外,IDC的研究報告指出,企業的西遷更著眼在長遠的發展。目前世界上每三臺電腦就有一臺是中國制造,其中內銷的電腦在2009年占到了27.6%,而這個數據在2008年是20.4%。
王吉鵬,IDC中國個人系統研究部研究主管經理,指出中國下一個電腦消費市場將在西部崛起。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西部筆記本電腦消費的年增長率將在2014年達到21%。
戴爾電腦在今年9月份宣布將在成都開設另一個及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旗艦中心,這是戴爾在廈門旗艦中心后的第二家。
美國商會上海分會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答復的28%的國際公司表明在考慮在西部設廠,這一數據在前一年是17%。
Brenda Foster,美商會上海分會的主席,說:“我們觀察到了很多企業西遷的趨勢,主要是由于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和運營成本造成的。”
當然還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二三線城市不斷提升的購買力,她說。
袁鋼明,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指出重慶,成都,西安這些城市非常適合發展高新產業,因為附加值高的產品更容易空運。
“從空運的成本和時間來說,西部城市與東南沿海并沒有什么區別,”他說。
隨著西部城市的迅速發展,東西差距的逐漸縮小,勞動力從東部向西部回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19歲的四川本地人傅妍從10月中旬開始就身著女性員工的粉色套裝在富士康公司上班了。
與其他一些富士康員工不同的是,傅妍不必輾轉2000多公里到富士康南方地區的總部——沿海城市深圳——去上班。她在離家鄉四川資中縣只有200多公里的重慶就可以找到一份為富士康公司進行產品包裝的工作。
“我更喜歡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買春節回家的火車票。而且,這邊的工資待遇相比于那些沿海城市來說也不算低了,”傅妍說。
像傅妍這樣從企業西遷浪潮中獲益的人不在少數。這些年來,東部和沿海城市的經濟實現了飛速增長,但是越來越多來自西部的年輕人不愿再背井離鄉,他們選擇了留在家鄉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一直引領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更多外資引入,西部城市則通過機遇和高薪吸引著當地和來自東部的勞動力在此尋找工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在東部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總數大約有9千萬人,相比于之前一年降低了8.9個百分點。而在西部的外來務工人數則上漲了35.8%,超過2千九百萬人。
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傅妍可以說是體現了經濟西行這個趨勢的最佳例證。在加入富士康公司以前,她在廣東佛山的一家玩具廠工作,夏天每個月賺2000塊錢。三個月后她辭職了,原因是無法承受那里惡劣的工作環境。
“工廠里連電扇都沒有,”傅妍說。眼下她正在重慶富士康實習,每個月有960元工資,而三個月之后,傅妍說她的薪水將會上漲到1400元。
“因為重慶的生活水準比較低,這樣比起來兩邊的工資實際上差的不多。而且從單位到家兩個小時的距離也是用錢買不到的,”她說。
考慮到之前的自殺事件,富士康公司建在重慶西永地區的18層高的宿舍樓群在二層全部配備了安全網,如今已經有了10000名入住者。無論是身著黑色制服的男性員工還是粉色工作服的女性員工都說著一口相似的四川話。
重慶人力資源公司“聯英人才”的經理曾華說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傾向于在家附近工作。
曾華說在10月中旬他所在公司舉辦的一場工作招聘會上,重慶本地一萬個開放職位中有23%找到了合適的人選。“但如果是在為東部地區招聘這個數字則會下降到了18%到20%,”他舉例道。
重慶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區負責人表示,隨著園區的發展,將會產生40萬的就業缺口。
“隨著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們期待著更多人會回到西部,”曾華表示。(中國日報社 孟婧 編輯 潘忠明)